中国进过太空的11名航天员,如今都是啥军衔?

爱吃凉历史 2024-12-07 04:34:59

杨利伟与“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刻。飞船成功进入轨道后,杨利伟开始执行各项任务,其中包括展示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在太空中展现的瞬间,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片欢呼。

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完成了14圈飞行,每一圈的轨迹都经过精密计算,确保飞船的稳定性和任务的圆满执行。在太空运行时,杨利伟对飞船各系统进行了严格检查,包括轨道舱、返回舱的设备状态、环境控制系统等,确保它们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返回阶段是整个任务的关键部分。在返回的最后一圈,地面测控站向飞船注入返回制动参数。在指挥中心,专家们严密监控着飞船的每一项数据,确保整个流程无缝衔接。当返回制动发动机启动时,杨利伟在舱内全程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同时按照程序完成舱内的多项准备工作。

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的瞬间,飞船偏航调姿90度,以便进入最佳返回轨迹。这一调姿动作需要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精确工作。在分离后,杨利伟确认了返回舱的稳定性,并与地面保持通话,确认舱内环境和设备运转正常。

最终,返回舱在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回收队迅速赶赴现场。舱门打开,杨利伟的身影出现在现场人员面前,完成了这次持续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任务。他从返回舱中被扶出后,向地面指挥人员打了一个敬礼。

2004年,他被晋升为大校军衔,这是对他在航天事业中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2008年,他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任命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

“神舟六号”与太空团队作战的开端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踏上了中国首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的征程。

费俊龙早在2005年初就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任务梯队。凭借他在训练中的突出表现,尤其是对复杂操作的精准掌控,他被选为这次任务的主操作手。在飞船进入轨道后,他开始负责多个关键操作,包括检查飞船设备状态、记录数据以及处理相关实验设备。

聂海胜作为副驾驶,主要负责协助费俊龙完成任务,同时承担部分数据记录和系统操作。他的职责还包括监控飞船舱内环境,确保航天员在长时间飞行中的安全与健康。

在飞船进入轨道后的多天运行中,费俊龙和聂海胜轮流休息,保障长时间工作的效率。他们还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包括材料性能测试、生物实验以及微重力环境下的流体物理研究等。

返回阶段,费俊龙和聂海胜密切配合,完成了多项准备工作。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外界剧烈的温度变化通过仪器反馈在舱内显示,两人根据数据判断返回过程是否平稳。最终,返回舱安全降落在预定区域,回收队迅速抵达现场,将两人从舱内接出。

此次飞行历时115小时32分钟,两人任务完成后,费俊龙凭借出色表现继续深造,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2011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技术骨干。而聂海胜在“神舟十号”任务中再次执行飞行任务,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后,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

“神舟七号”: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此次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行走。这一技术挑战需要航天员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体能与操作技能。翟志刚被选为执行太空行走的主操作手,他的任务是穿戴“飞天”舱外航天服,完成舱外操作。

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翟志刚开始准备出舱操作。“飞天”航天服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舱外服,设计复杂,穿戴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刘伯明在舱内协助他检查航天服各项参数,包括气压、供氧和通讯设备连接,确保万无一失。穿戴完成后,翟志刚移动到气闸舱,按照程序缓慢释放舱内压力。

当舱门缓缓打开,翟志刚小心翼翼地迈出舱外。他的任务是完成一系列舱外设备的安装和检修操作。他移动到指定位置,将手中的中国国旗展开并挥动,这一瞬间通过摄像头传回地面指挥中心,引发了团队的热烈掌声。

翟志刚完成既定操作后,返回舱内时出现了一些小状况。舱门开启角度受限,刘伯明主动伸出手臂帮助他调整位置,并协助将航天服安全固定。

景海鹏在此期间全程监控飞船内部的各项参数数据,确保设备状态良好。他还与地面保持紧密联系,向指挥中心汇报舱内的实时情况。在整个任务过程中,三人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各环节顺利推进。太空行走完成后,飞船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并开始准备返回程序。

返回阶段,飞船的各项关键操作均由三人密切协作完成。景海鹏负责检查返回舱系统,确保再入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刘伯明协助完成轨道舱与返回舱的分离,翟志刚则继续关注舱内环境参数变化。在多方配合下,返回舱最终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出舱。

景海鹏后来继续执行了“神舟九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成为中国航天界经验最丰富的航天员之一,被誉为“常青树”。翟志刚和刘伯明的表现也为中国舱外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三人后来均被授予少将军衔。

“神舟九号”和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成功实施,刘洋作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参与任务,与刘旺和景海鹏共同执行飞行。在飞船发射进入轨道后,三人迅速展开各自的工作,刘旺负责检查飞船的动力与轨道系统,确保飞船在轨运行的稳定性。景海鹏作为指令长,指挥全队行动,并实时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报告任务进展。刘洋主要负责操作舱内实验设备,并完成健康监测的相关工作。

任务中的关键环节是与“天宫一号”的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作为主操作手,在景海鹏的指令下,控制飞船逐步靠近“天宫一号”。整个对接过程需要他精准操控飞船的推进器与调整装置,确保飞船与目标接触的角度和速度完全符合要求。刘洋和景海鹏协同完成相关操作,在舱内监控各项仪器读数,确保系统工作正常。

对接完成后,三人进入“天宫一号”,开始了为期十多天的驻留生活。在此期间,他们完成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包括材料学实验、医学研究和航天器设备性能测试等。刘洋作为实验的主要执行者,操作多个精密仪器,收集实验数据。

任务结束时,飞船按计划与“天宫一号”分离,三人进入返回程序。刘旺负责操作返回舱的制动系统,景海鹏监控仪器,刘洋则协助完成设备的归整与舱内状态调整。飞船再入大气层后,返回舱成功着陆,三人安全出舱。

刘洋作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女性,为航天队伍注入了新的力量,成为后续女性航天员的榜样。刘旺的出色操作能力和景海鹏的丰富经验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任务结束后,刘旺和景海鹏继续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刘旺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景海鹏更是以三次飞天的经历闻名。刘洋也被授予中校军衔,继续投身航天事业。

从“神舟十一号”到太空授课:中国航天新篇章

2016年,“神舟十一号”搭载陈冬与景海鹏成功升空,飞船精准对接“天宫二号”后,两人开始了为期33天的驻留任务。

进入“天宫二号”后,陈冬与景海鹏迅速展开任务。他们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分工,景海鹏主要负责监控空间实验室的总体运行状态,确保核心系统的稳定性。他密切关注供电、环境控制与生命支持系统的工作情况,并定时将各项参数反馈到地面指挥中心。

任务期间,两人还进行了设备维修操作。在一次维护过程中,实验舱的一部分仪器出现异常,陈冬和景海鹏通过与地面专家沟通后,分工协作完成了设备的拆卸与更换工作。

在驻留期间,航天员的日常生活也被严格管理。他们按照科学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轮流工作和休息,每日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以抵消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可能带来的身体影响。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地面的实时通讯与视频互动,与家人和科研团队保持联系,这为长时间任务增添了支持。

任务结束时,两人根据返回程序进行各项准备。景海鹏负责监控返回舱的状态,陈冬协助收纳实验数据与设备。返回过程中,飞船姿态调整、再入大气层减速以及着陆点精确控制等环节都按计划顺利进行。

此前在“神舟十号”任务中,王亚平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她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实验现象,包括水膜、水球的形成与运动过程,向全国青少年传递了科学的魅力。如今,王亚平继续以中校军衔身份参与航天事业,致力于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参考资料:[1]金子兴,魏华,戴周丽.飞行员和宇航员眼中的昼与夜[J].地理教学,2013(21):57-59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