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时候,李讷去了江西的干校,在那儿,她喜欢上了一个姓徐的小伙子,两人后来结了婚。到了1972年,他们的儿子徐小宁来到了这个世界。徐小宁不仅是李讷唯一的娃,还是毛主席第三代子孙里面年纪最小的那一个。
李讷头一回结婚,后来因为两个人想法太不一样,就走到了离婚这一步。之后,李讷就领着儿子徐小宁回到了北京。为了不让老爸操心,哪怕日子过得不容易,李讷硬气着没找家里人帮忙,就自己一个人拉扯着儿子过。
李讷等到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探望毛主席。但那时候孩子还小,这事他早就不记得了。他只模糊地记得,是妈妈带着他见了一个特别慈祥的老爷爷,他还管那个老爷爷叫“外公”呢。
1976年,毛主席离世后,李讷心里特别难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时候,年纪还小的徐小宁就开始主动担起照看妈妈的担子。
听说李讷过得不容易,刘少奇的老婆王光美和他儿子刘源就赶紧去帮忙了,给了她们很多关照。还有毛主席以前的卫士长李银桥,知道李讷的难处后,也是二话不说就跑去探望她。
李银桥打从李讷小时候就一直陪着她,心里头早把李讷看作自个儿亲闺女了。毛主席也跟他交代过:“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你得帮着照看她们姐妹俩(李敏和李讷),替我把她们照顾好。”
所以,李银桥夫妇一得知李讷的下落,立马就赶去见她。尽管已经很多年没见过面了,李讷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他们,开心地叫着:“银桥叔,小韩姨。”
之后,他们坐一块聊上了天,心里头美滋滋的。韩桂馨特别在意李讷的身体,一个劲儿提醒她得把病养好,多保重。到了要走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1979年那会儿,李银桥两口子被安排回北京上班了。打那以后,他俩就老往李讷那儿跑,还总喊她来家里玩儿。
李讷独自带着娃过日子,一边还得忙家务,一边赚钱糊口,回到家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李银桥瞧着心里真不是滋味。他就琢磨着,得给李讷找个伴儿。
那时候,李银桥的老战友王景清碰巧来北京办差事,就顺道来看望他了。王景清可是个老革命,13岁就投身革命,李银桥对他了解得很。再说,他早些年就离了婚,之后也一直单着没再找。
尽管他年纪比李讷要大一点,但身为军人,他的身体依然硬朗得很。他的子女们也都已经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他也不用太费心。
李银桥和他老婆都觉得王景清和李讷挺配的,于是李银桥就先去找王景清聊了聊,问问他咋想的,还简单给他说了说李讷的事儿。
王景清表示同意后,李银桥两口子又去问李讷的想法。李讷听了,觉得可以试着接触接触,相互了解下。
1984年,经李银桥夫妇牵线,两个人成了家。婚礼办得特别简单,就请了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还有中央办公厅的几个头头。
大家亲眼见证并送上了美好祝愿,李讷和王景清结为了夫妻,这一晃,两人已经携手共度了30多个春秋。
结婚后,王景清把家里的活全揽了下来,这样一来,李讷不光是身体上没那么累了,心情也跟着愉快了不少。到了李讷儿子徐小宁12岁那年,他还改了名,叫王效芝,跟着王景清姓了。
李讷有了新家后,王效芝总算是体会到了多年来一直缺少的爸爸的爱。在爸妈的悉心教导下,他慢慢长成了一个不张扬、踏实靠谱的人。
在校期间,王效芝从来不说自己的背景,也从来没提起过毛主席是他的外公。他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事儿。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1990年那会儿亚运会,王效芝跟几个同学一块儿去了亚运村当志愿者。在那儿,王效芝干活特别卖力,从没听他抱怨过半句。他不仅把自己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还老帮同学们解决各种难题。他这么拼,大家都看在眼里,纷纷夸他。就连一位很有经验的老记者,也注意到了他的表现。
采访王效芝时,记者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毛主席的亲外孙。没多久,一张标题为《亚运村里的毛主席外孙》的照片登上了报纸,王效芝这个名字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
报道里是这样说王效芝的:
在运动员住的10号大楼里,有个挺低调但大家都信服的服务生,那就是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王效芝才18岁,在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念书。从1990年5月开始,他就跟着学校安排,和同学们一起来亚运村帮忙,一直在10号楼当着副领班的角色。虽然是毛主席的外孙,但干起活来,他从不摆架子,对自己要求严,带头干活,啥苦活累活都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和运动员的好评。
王效芝的事儿一曝光,立马就在社会上炸了锅,好多家公司都抢着给他发工作邀请。可王效芝呢,一个都没答应,他心里始终牢记着老妈的话:“咱可不能借着毛主席的光,去捞啥好处。”
毕业后,王效芝在一家饭店找到了活儿干,他的表现让同事和上头都挺满意的。不过,才干了两年,正当他的工作越来越顺手,快要往上升的时候,王效芝突然说要走人。为啥呢?因为他打定主意要去自己创业,下海闯荡一番了。
那时候,他陪爸妈去了一趟深圳,回来后心里就铁了心要去做生意。自打改革开放,深圳就成了咱们国家头一批的经济特区,那地方活力四射,王效芝被迷得神魂颠倒。
王效芝决定闯荡商界后,也碰上过被骗、搞砸事情的倒霉事儿,但好在,他都咬牙扛过来了,后来还慢慢把自己的事业给搞起来了。就算是在最不好过的那段日子,他也从来没想过要借毛主席的名义去求人帮忙。
王效芝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家里的老一辈开始操心起他的终身大事了。王光美还特别叮嘱她的儿子刘源,让他多帮王效芝物色物色合适的对象。
不久,刘源就给王效芝牵了条线,介绍了个叫王伟的姑娘。她来自一个同样“血统纯正”的革命世家,一家子都是“红色后代”,而她外公,大名鼎鼎,是薄一波。
经过刘源牵线,王效芝和王伟就认识了。因为他们背景相似,所以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共同话题。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聊得特别投机,关系也越来越好,感情逐渐加深。
没过多久,王效芝和王伟就结为了夫妻。结婚那天,刘源站出来给两人做了证婚人,他讲话时特别强调:“这对新婚夫妇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能过上这么美满的日子,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毛主席。……咱们现代人,得好好守住先辈们的胜利果实……”
之后,王效芝除了努力工作,剩下的时间都花在陪家人上了,他把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父爱,全都补给了自己的孩子。他对孩子疼爱有加,但也不会宠过头,一直守着毛家的传统。他经常给孩子讲毛主席的事情,还叮嘱他们:“别老拿毛主席来吓唬人,做人得谦逊点。”
王效芝为了缅怀毛主席,每年都会领着家人回到韶山,那里是他外公曾经生活的地方。他想让孩子们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位伟大的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