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战乱闹中华,忠良心里好难受。没法学那子房刺,也得像祖逖把舟渡。家乡山河变了样,老都城已变土丘。哪天能报那仇恨,不灭敌人誓不停。郑经在《悲中原未复》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明朝灭亡后,很多明朝剩下的百姓和士兵跑到了国外,他们就是早期的海外华人。这些迁徙来的人里头,有些还自个儿搞起了统治,有的甚至建起了国家。有这么一群人,原本是明朝打了败仗的士兵,大概300来人,但他们逃到南海后,居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度。那么,明朝没了以后,为啥有那么多人跑到海外去了呢?这个新建立起来的国家到底在哪儿呢?这个国家后来咋样了呢?
要讲明白朝为啥灭亡时有那么多人逃跑,可以用顾炎武的一句话来简单说:“一个是国家没了,一个是世界乱了。”就是说,政权的消失有两种情况,“国家没了”和“世界乱了”。那这两者有啥不一样呢?换了姓氏和国号,就是说国家灭亡了;要是仁义道德没了,野兽横行吃人,人甚至也开始吃人,那就是天下大乱,世界末日了。
换句话说,要是只是换了个统治者的姓,年号和国家名字变了,这只能算是国家灭亡。但要是统治者不讲仁义道德,虐待百姓,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让大家日子没法过,那就叫做“天下大乱”。保卫国家,那是君王和大臣们这些当权者要考虑的事;但守护整个天下,即便是平民百姓也有份参与和责任啊。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的由来。明朝的结束,算是“国家没了”还是“整个天下变了天”呢?顾炎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一辈子几乎都在跟清朝对着干,还死活不接受清朝的拉拢。他老在清朝管的地方来回跑,到处找抗清的英雄好汉,简直就是南明在清朝地盘上的“秘密组织”成员。南明灭亡以后,顾炎武还是守着自己的原则,说“我这颗心,从头到尾都不会变”,清楚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按理说,一个新王朝刚成立那会儿,应当是一片繁荣,越来越好,好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休养生息。这时候往往是一个王朝最得老百姓喜欢,官员也最廉洁的时候。但奇怪的是,清兵打进关里后,各地老百姓不停地反抗,不是逃跑就是起兵造反,抗清的斗争一个接一个,这对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真是少见。为啥清兵打进关里后行为这么奇怪,这么不讨人心,以至于让那么多人逃跑和起义呢?
这主要是因为满清实际上是由满蒙贵族掌控的集团,他们打进关内,不是为了“复兴绝迹的王朝”,而是想重新瓜分集团的好处,这跟好多朝代刚开始时的想法就不一样。和不少朝代刚建立时推崇宽容和睦不一样,清朝早期搞了不少严厉的政策,咱们先说俩典型的:强令剃头换衣,骑马圈占土地。
剃发换衣就是说,满清皇帝进了关后,硬要让其他民族的人都剃成满族的头型,穿上满族的衣裳。这个规矩不光针对汉人,连南方的壮族、苗族这些少数民族也得跟着改。不过,满清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后来也曾一度取消了这个规矩。不过到了1645年,清军打进了江南地区,多尔衮又一次下令让大家剃头,规定所有地方的人必须在十天内都把头发剃了,改成满族那种金钱鼠尾辫的样式。没过多久,又推行了“换衣令”,硬让所有老百姓丢掉以前的衣服帽子,穿上满族的衣裳。这两条命令惹起了大规模的反抗风波。
多尔衮为了平息反抗,放出狠话:“要么剃发,要么掉脑袋”,意思就是,想活命的话,就得把头发剃了。虽然清军最终平息了这些叛乱,但也因此使得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抢占地盘”这事儿也挺吓人,说的是清朝打进关内后怎么分土地。一开始是在北京周围搞,后来全国都跟着学了。不过清朝这“分土地”啊,可不是给老百姓,而是全给了满蒙的贵族们。他们制定了一个像“骑马圈地”一样的规则,就是定好一个时间段,让马在这段时间内尽情跑,马跑到哪里,那片土地就属于马的主人了。就是这样一个好像很随便的分地方法,却决定了好多普通老百姓的一辈子。起初,满蒙的贵族们只是在没主人的土地上骑马圈占,可没多久,他们就把手伸向了老百姓的田地。只要哪块地入了他们的眼,他们就跑去骑马圈占起来。到底这些贵族权力大,那块地方有没有主人,还不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说没主人,那就没主人。实在不行,把地的主人给解决了,不也就成没主人的地了嘛。
那些被他们圈占土地上的人,不是被硬生生赶走,就是变成了奴隶。让原本自食其力的农民突然变成奴隶,大多数人肯定接受不了,更别提让他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了。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占地,引发了好多流血打斗,这其实就是中国自己的“占地风波”,让好多农民吃了不少苦头。一直到康熙皇上在位时,这种占地行为才被制止。下面,咱们继续聊聊那些海外华人成立的新国都。知道了上面的这些情况,大家应该能懂为啥清朝初期有那么多人跑到国外去了。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看重家乡,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是不会轻易离开老家的。这些人之所以会出国,就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太狠了,他们在国内实在没法过活了。
他们原本是300人左右的士兵团队,属于南明那些政权。南明就是明朝没了以后,明朝的皇族在南方陆陆续续建起的好几个小朝廷,像弘光、隆武、永历这些。因为清兵打进关里后,南明政权还撑了好久,一直到1662年才彻底没了,所以也有人说,明朝实际上是在1662年结束的。张杰绪的具体身份不太清楚,他可能是那300人里的军官,差不多是个小头头,像是把总之类的官。他平时对手下很好,和大家一起吃饭睡觉,所以很得人心。他们是南明的士兵,为了给明朝最后一搏,真的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惜啊,国家眼看就要垮了,他们也没法子挡住历史的车轮。1646年清军打进了广东,张杰绪他们既不想向凶狠的清朝低头,也不想再往西边跑了,于是决定往南走,想找个富饶的南洋地方开始新生活,他们瞄准的地方就是石塘屿。
那时候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实你只要看看南洋华人华侨的家谱,就能发现很多人在明清换代的时候来到了南洋。也有一些人跑到了琉球、朝鲜和日本,就像鲁迅说过的“朱舜水先生”,他因为觉得明朝没法再复兴,又不愿意听清朝的,所以就去了日本。另外,还有陈上川、陈安平、杨彦迪他们带着手下的人到了南洋,并且在那里定居了下来。石塘屿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纳土纳群岛中海拔最高的地方,也就是大纳土纳岛。这个地方对古代中国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唐朝,人们就称它为“万里石塘”,元朝的舰队也曾经航行至此。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也选择在这里停靠,并且留下了一批船工,他们就成了大纳土纳岛上最早的华人先辈。
不过到了17世纪头几年,西方的殖民者也来到了这个地方。因为明朝没有派兵来守卫,所以荷兰殖民者最后占领了这里。但没多久,荷兰人的重点转移到了东边,他们在这里的守卫力量也跟着变少了。1646年以后,张杰绪带着他的军队和家属们抵达这里,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再次占领了大纳土纳岛,然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从那以后,他们就在岛上定居,一代一代地生活了下来。
不过,正因为这里好处多多,荷兰殖民者又打起了它的主意。张杰绪他们作为明朝留下来的人,没人给他们撑腰。这时候,张杰绪已经不在了,他的后代没办法,只好向清朝求救,可清朝根本不理睬。接着,荷兰人又打回来了,再次占领了大纳土纳岛,把这儿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还想从印尼弄些“土人”来,好让当地华人的力量得到制衡。不过就算这样,这里主要还是华人居住。后来大纳土纳岛上的华人又好几次向清朝请求帮忙,说他们想加入清朝,但都被回绝了。这主要是因为清朝那时候对海上权力和防卫的想法很不到位,早在他们打败明郑、拿下台湾以后,就有不少清朝大臣说台湾没啥用处,干脆别要了。多亏了康熙坚持自己的看法,不顾别人的反对,决定在台湾长期安排军队守卫,台湾这才得以保住。到了清朝中期,南洋那边已经有好几个地方是华人说了算了。除了大纳土纳岛,还有像兰芳公司这样的很多华人组织。它们都向清朝表示忠心,想让清朝来管管,但清朝都没答应。原因还是老样子,清朝觉得那些地方没啥价值。你想啊,兰芳公司的人对清朝那么忠心耿耿,清朝都不搭理他们。大纳土纳岛上的华人,祖先还是明朝时候的人呢,清朝就更不可能帮他们了。不过后来大家才明白,清朝那时候不搞海防,小看海边的做法,真是太错了。因为大纳土纳岛那边后来找到了好多石油和天然气,当地人赚了不少钱。可叹的是,因为清朝皇帝没远见,这些宝贝都被别人拿走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像“五项基本原则”这样的友好外交方针,并没有再要求拥有大纳土纳岛。到了1995年6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陈健很清楚地表示,中国对纳土纳岛的主权归属没有异议。印尼独立以后,就一直往岛上送印尼人,还想着把岛上的华人搬走,好让华人少一点,这样他们就能更稳当地管住纳土纳岛了。到了80年代早期,岛上的华人还是占了一大半。可后来,因为很多印尼人移民过来,到了21世纪初,华人就不再是岛上的大多数了。看这个岛屿曾经属于中国,现在只能从岛上华人的家谱里找到些线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