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
“我一生曾担心要经历的许多可怕的事情,但其中大多数从未发生过。”
人生大多烦恼,源于我们内心戏太多。
内心戏多的女人,她们总会习惯性地对抗情绪,过度思考、行动迟缓,无法专注在当下。
相反,内心戏没那么丰富的人,反倒更加容易专注当下,更加能够保持能量充足,活力满满。
所以,一个有福气的女人,身上一般都有这4个字:
内心戏少。

内心戏少的人,观察并接受情绪的起伏
情绪来的时候,我们越抗拒,情绪持续时间反倒越长。
《道德经》中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情绪如同风雨,是自然现象,终会过去,不必过于执着。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常年接待各年龄段的女性来访者,她们普遍在情绪方面的困惑较为常见。
42岁的丽萍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她在家很容易因为一些琐事与孩子、老公起摩擦,在外,她也容易因为别人不经意间的话语、表情等与人产生冲突。
她很困惑自己为何这个年龄了,情绪波动还如此之大。
我教给她一个方法:
做情绪观察者,观察情绪的起伏,既不认同它,也不评判它,只是看着它。
丽萍已做了一周情绪观察日记,她记录了情绪事件和观察到的情绪,部分如下:
周六,孩子家庭作业做了很久都没有完成,她对女儿大吼大叫;
她看见自己很愤怒,也很自责。
周天,她多次叫先生不要抽烟,先生口头答应,行动上却一根接一根地点燃,她把先生的烟揉得稀碎;
她看见自己很愤怒,也很无奈。
周二,团购点了一杯杨枝甘露,店员敷衍的态度惹怒她了,她恶狠狠把店员骂了一通;
她看见自己很生气,也很自卑。
这一周,丽萍持续观察情绪的起伏,看戏一样,把自己抽离出来,变成了第三方,看见情绪中的那个自己。
当看到情绪中的自己时,她回应:
“哦,丽萍此时此刻的情绪是这样的。”
丽萍说,做这样的观察日记,中正地记录,不会如以往一样常常陷入评判情绪中的自己。

仅仅一周的练习下来,丽萍的情绪波动依然会有,但明显地她不再那么轻易地被情绪困扰了。
内心戏少的人,他们更多的时候选择看戏,极少参与演戏。
他们会把自己从情绪和情境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中正的观察者。
内心戏少的人,通常会做了一个智慧的选择:
观察情绪,并接受情绪。
他们既不被情绪牵着走,也不评判情绪本身,只是看着它,静静看着它起起伏伏流经自己罢了。
当一个人观察、接受情绪时,他们不会再给自己无端地加些戏码,看到情绪,接受它,事件就结束了,没有留下任何余地让情绪泛滥,让事件扩大。

内心戏少的人,不评判自己不分析别人
心理学家蒋亮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走出剧情”。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剧本不断自编自导自演,习惯用自己的认知去分析别人,同时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做得不够好,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评判中。
晓丽开会时,打了一个很响的嗝,大家都听到了,她很羞愧。
领导如其他同事一样,望了她一眼,继续开会了。
晓丽感觉他们的目光像一把把利剑刺向自己,似乎他们都大声嘲笑着自己。
之后几日,晓丽在公司都不敢与同事直视,无论乘电梯、进茶水间,还是坐工位上,都感觉别人在注意她,议论她。
晓丽发给领导的邮件,一直显示:已读未回复。
她坐立不安,她想一定是领导还在责怪她的失态。
晓丽吃不好、睡不好,被压得喘不过气。终于,一个月后,她向公司提交了辞呈。
就这样,她对这个“嗝”的内心戏,让自己失去了工作。
打嗝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与会人员目光投向打嗝的人也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晓丽却把这个“打嗝”拿来细细嚼碎,反复分析。
每一次分析,打嗝事件就重演了一次,晓丽就再感受一次自我怀疑和评判,直到一步步将自己推向自我消耗的沼泽里。
大部分内耗,源于我们过度的分析和评判。

习惯性地为原本简单的生活事件,加入了太多分析、评判,会不断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长此以往,我们会非常敏感和过分在意别人说话的内容、语气,随意的动作、表情等,而且常常得出结论:
别人对我有意见,我做得不够好,他们才会这样反应。
别给自己加戏,你是你生活的主角,但同时,你也只是别人生活的配角罢了。
专注于做自己生活主角的人,他们会更加自信、轻松,当然能量也会更足,他们会把能量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内心戏少的人,将更多的能量投入行动
亨利·福特说:
“过度思考是行动的坟墓。”
行动力不足,拿不到结果的人,往往是因为想得太多。
他们惯于把时间、精力用于“想”这件事情如何做更加完善,如果做能够保证那个结果,不停地修改、完善他们的“想”,最后大多成了空想。
李娜是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去年11月年终总结时,总经理提出今年公司要进行薪酬考核体系的改革,让李娜尽快提交方案给他。
3个月快过去了,尽管总经理多次催促,李娜的方案依然没有提交给总经理。
实际上,李娜的方案从11月就已经开始编订了,而且春节期间还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完善。
当时已经至少迭代了不下5个版本,但李娜觉得还不满意,还需要完善。
这天总经理把李娜叫到办公室,询问方案的事情,李娜支支吾吾说会继续完善、修改。
总经理很严厉地说:
“没有投入施行,没有验证过,没有任何真实的反馈,你只是凭借所谓的经验琢磨,自行反复迭代、完善,简直是胡闹!”

总经理的棒喝一下子敲醒了李娜,她当天就把方案提交给总经理,第二天会议通过了。
现在方案已经投入施行,在实施过程中,李娜收集反馈、问题,一次次迭代、完善。
总经理非常满意,在管理会议上对李娜大家表扬和肯定。
庆幸,李娜最后及时做出了调整,要不然小则自己丢掉了工作,大则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管理。
内心戏过多的人,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想得太多,常常让人忘记脚下的路,忘记转动方向盘,迷失在思考的海洋里。
内心戏过多的人,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追求完美,说得诚实本质一点,是害怕风险。
他们奢望在脑子里就把所有的风险给解决掉,然后推出一个完美的方案,这可能吗?
少点内心戏。
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
每天睁开眼睛,我们就像昨晚刚刚充满电的手机,电量100%。
如果把80%的电量都用于堵住情绪、评判自己、分析他人、思绪乱飞,只有20%电量用于正常的运转,当然电量消耗就很大、很快,自然运行就慢,持续时间就短。
内心戏多,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能意味着你是一个敏感、细腻、富有想象力的人。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这些内心戏消耗你的能量。
减少内心戏,停止那些一直消耗自己的习惯,把80%,甚至100%的电量用于当下手机正常的使用和运转上,就会轻松无负担。
减少内心戏,更多能量聚焦在当下,投入行动,既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内耗,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补充能量。
鱼和熊掌兼得,岂不快哉。
作者 | 紫翘·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