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镕基总理的同学,56岁成为重庆市市长,64岁担任四川省省长

理嘉评历史 2023-10-27 18:50:03

1987年的一个早晨,时任重庆市市长的肖秧同志接起了“54444”的市民热线,仔细聆听着老百姓的建议和困难。

前任市长在1984年设立了这样一部重庆市长的公开电话,肖秧同志坚持保留了这一热线。

截止到1987年,该电话已经成为2万多部电话中市民最熟悉的电话之一。

市民通过电话提出了5000多条的意见,已经有90%都已经解决。

这与纽约市长只解决不到20%的市民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像这样24小时密切联系群众,只是肖秧同志认真工作的一个剪影。

作为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老同学,肖秧同志有着怎样不凡的人生经历?又经历了怎样的职业生涯?

年少有为

肖秧同志原名陈琤,是四川阆中人,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身材中等偏小,但办事却极有魄力,又敢于负责任。

肖秧同志的父亲是抗日烈士陈信余,牺牲时肖秧只有11岁。

父亲的英勇正义对肖秧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热心投身革命。

1942年,13岁的肖秧转学入重庆小龙坎读初中,后考入北碚兼善中学。

高中学业顺利完成后,刻苦努力、学业出色的肖秧同时考上3所大学。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他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肖秧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一直非常艰苦。

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给他提供路费,他就先在成都省教院读了一年书,半工半读靠自己挣来路费、学费。

终于,他带着自己的辛苦钱圆梦了清华大学。

可国内当时并不太平,正赶上内战,百姓水深火热。

在全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的热浪中,肖秧与其他进步的同伴一同参加学生运动。

他所在的电机系聚集着众多有志青年,这里面就有以后成为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

他们为革命事业勇敢地奔走呼号,无所畏惧。

一向以武力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当局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肖秧及其他进步的同学,在特务的揭发下,国民党把肖秧等3名进步学生抓入监狱。

不管敌人如何软磨硬泡,肖秧和同学硬是不向敌人吐露任何有用的信息,他们虽饱受摧残与折磨,仍坚持同敌人斗智斗勇。

我方虽尽力积极派人营救,但还是晚了一步,敌人丧心病狂地把那两名同学杀害。

幸运的是,敌人没有找到有关肖秧的任何证据,他被释放了。

出狱的肖秧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段经历,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是刻骨铭心的。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从两名同学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改名为肖秧。

这个新名字于是就伴随了他以后大部分的人生。

任职重庆

在德国留学时,肖秧同志曾遭遇车祸,他的一根肋骨也因此而被取出。

就任北京玻璃厂总厂厂长及党委书记期间,他身先士卒,长期努力奋斗在第一线,没有半点领导和专家的架子。

由于长期接触粉尘,他又患上了这行常见的“职业病”:矽肺病。

这为他以后积劳成疾埋下了伏笔,一伤一病,使得肖秧同志长期身体欠佳。

特殊时期后,肖秧同志调离北京玻璃总厂,先后就任国务院第九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办副主任、市经委副主任、市外经委副主任等职。

在这期间,肖秧同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北京工作30多年,他一直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84年以后,肖秧同志去往重庆担任领导工作。

1985年的一天,刚从日本返回国内的肖秧同志连夜赶往北京。

他刚刚同日方签订了价值7600万美元的装备进口协议,打算缓解重庆对这批先进技术装备的急需。

可该协议却超出预算范围,超标了2600万,无奈之下,肖秧同志只好受重庆市委委托前往北京求助老同学朱镕基总理。

朱总理认真地聆听着肖秧同志的汇报,半小时汇报结束后,朱总理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同意”的批准。

科技兴国,朱总理知道这是对重庆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肖秧同志长舒了一口气,与老同学亲密地交谈起来。

肖秧同志十分感谢朱总理在资金上的援助,朱总理也鼓励肖秧同志,一定要尽力为重庆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肖秧同志明显已经把朱总理的话铭记在心,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往后一直深耕于川渝,为社会和人民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在重庆担任市长期间,肖秧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带领重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商业流通等多方面迈出新步伐,总结新经验,开辟新局面。

刚来到重庆,肖秧同志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时的重庆远远没有今日的繁荣,不仅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就连环境也污染严重。

但肖秧同志却十分乐观,在诸多严峻挑战的背后看到了重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于是他全力以赴,开始构思重庆的全方位发展路线。

重庆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

肖秧同志发挥山城的地理特色,因地制宜来发展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个城市不再闭塞、落后。

就如上文所述,肖秧同志还十分重视重庆的科技发展,千辛万苦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仅如此,重庆的社会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和谐、安全、稳定。市民们不再害怕黑夜,就连晚上的治安也非常好。

在肖秧同志的带领下,重庆很快成为了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这一切肖秧同志都功不可没。

主政四川

1993年升任四川省省长后,肖秧同志的生活并没有奢侈起来,而是保持一贯的简朴和朴素。

一间潮湿的地下室便是这位省长的办公室,就连他的家也只是一个破平房,屋里的地板缝都能卡住来访者们的鞋跟。

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工作为重心的我国为谋求更好的发展,进行经济上各项政策的调整以及生产结构上的不断调整。

然而国有企业却亏损日渐严重,许多人对这个越改革亏损越多的表象非常困惑。

这时候,肖秧同志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指出,国有企业是在过去的政策之下一贯组织生产的,而如今实行新的改革,必定会和旧的发生冲突。

况且最大的原因还是价格调整及财税体制改革导致的直接亏损。

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完全从国企的亏损来看它的活力程度,更是提出从三个方面增加国企的活力。

一,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研究国企的活力,而要从宏观上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条件。

二,让企业适应生产力发展而现代化。

三,除国家宏观调控外,市区等都要结合实际,搞好区域宏观调控。

在肖秧同志的带领下,不仅国企的活力得到大大增长,并且市场环境更加完善,区域经济也从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

他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想方设法在多方面抓经济工作,肖秧同志更是以政治家的胆识,高瞻远瞩地考虑到:

“虽然中国现在许多地方都落后,但本世纪的音乐还是有建树的,应该让外面都知道。”

于是,肖秧同志承担设计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在音乐创作、表演。

这样空前盛大、具有高度国际性的盛典,是多少专业音乐家们都无法办成的。

而肖秧同志作为一位圈外人,却克服万难,让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大放光彩,凝聚起民气、民魂。

这足以看出肖秧同志作为一位省长却心系中华民族全景的伟大世纪胸怀、以及带领全省、全中国全面发展的高瞻远瞩。

他为这次盛典题词到:

作一次多情的回眸,作一次庄严的肯定。而后,就让我们,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唱起更加壮丽的乐章,走向新世纪!”

结语

从北京玻璃厂的小小技术员到重庆市市长,再到四川省省长,肖秧同志不仅仅谱写了个人生活的励志传奇,更是把对个人美好生活的奋斗完整地融入到对祖国、人民的奉献当中。

他同父亲一样,用自己一步一步的脚印为祖国铺路,成为了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16 阅读:2409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