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与铜梁区交界有个低调古镇,被誉为一方净土之地

巧云聊旅游 2023-12-27 13:27:00

雍溪镇,位于大足区东部,距离大足城区38公里,距离铜梁城区13公里,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3.3万余人。前几年去旧市坝参观旧军营后正想返程,听老人说往大足方向几公里就是雍溪镇,而且还是一个老牌场镇。为此还专程跑一趟这个老牌场镇,刚到雍溪镇的时候感觉跟很多场镇没什么区别,直到走进文昌老街才发现这里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说起大足区的古镇,不得不提起素有“川东三大廊檐老街”之一的铁山老街,还有就是玉龙老场的玉峰老街,但不可忽视的是位于大足区东部的雍溪老街。文昌老街没有像铁山老街一样无人居住而破烂不堪,更不像玉峰老街一样职能部门搬迁后变得冷清,这里既避开闹市的喧矂而又保持着它远离都市但又带有几分繁荣。文昌老街并没有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更没有受到城镇扩张的影响,淳朴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古气息,亦被称为“一片净土”。

雍溪古镇形成于唐朝末期,起初也仅有几户人家在此落脚创业,宋、元、明时期因受到战乱的影响,除了人口有所增长外跟很多现代的农村毫无差别。当然,说它毫无发展也算不上,起卖先民在明朝万历年间修建一所甕溪庙,因此此地也叫甕溪庙场。清朝乾隆年间,借着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湖广填川”的人口红利,甕溪庙场达百户人口而设甕溪里。甕(weng)字带有雍正帝站在瓦片上的意思,为避讳将瓦字去掉改为雍溪里。

雍溪里,里并不是里面的意思而是单位建制,清朝康熙年间为统治地方而实行府、县(州)、里、甲制度。里和甲是以户来衡量,户数达110户的为里,10户的为甲,康熙年间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度,想来雍溪里在清朝康熙年间以成集市,而且还是县级以下最大的行政单位。清朝末期实行县、都镇制,都镇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军事单位,雍溪里这是万古镇管辖下的一个里,清朝末期的里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不过以雍溪里当时的人口基数,足以支撑得起它应有的繁荣和热闹,仍旧保留有集市,方圆十里内的村民都来雍溪里赶场。清朝宣统元年都镇取消设万古镇,宣统2年从万古镇析出设雍溪乡,民国时期的雍溪乡属万古区。解放后雍溪乡分建和平乡(对溪乡),集体经济时期雍溪、和平、兴隆三乡合并设雍溪公社,后三公社又拆分。1983年雍溪公社改为乡,1993年対溪、雍溪两乡合并设雍溪镇。

这里的热闹不同于闹市区的热闹,而是老街上十几家茶馆都坐满人而热闹,尽管只是一大帮老年人支撑起来的人气。文昌老街不仅能感受到茶馆里市井小民的文化气息,更能闻到飘香的老酒坊和对嗅觉冲击力非常大的油榨坊。热气腾腾的豆花,还有烧白散发出来的香味,此时的口水能忍得住算是自制力非常强的怪物体。

解放前雍溪镇周边又庙宇多达十几座,由于受到“迎四新除四旧”运动的影响,现如今就剩下正觉寺。正觉寺也就是当年的城隍庙,古时候只有县城以上还有城隍庙,雍溪镇也有城隍庙,足以说明在古代这里非常的繁荣。雍溪镇能够拥有城隍庙,从另一方面去思考,当年的雍溪镇是按着县城的标准去建设,可能是当中出过什么差错,要不然雍溪不是镇而是雍溪县了。

雍溪镇有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古戏楼,至今保存完好,其占地160平方米,分有表演戏台和上下两层的观众席。每逢大节假日,四方百姓都赶来听戏、看表演、品香茶,当然品香茶在当时也仅限于雍溪镇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是座位也是当地有点脸面的大佬才能入坐,要是普通老百姓也只能站着看表演。雍溪镇拥有雄厚的文化基础,更有沿袭川剧精髓的底气,所以也被称为“川剧小镇”。恕我多言,尽管说川渝分家还是一家,但在重庆内说“川剧”有一点迷糊,不知有哪位高人改良以下叫“渝剧”可好。

千年古镇就是不一样,不仅保留有完整的街道,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近些年更是大笔投入修缮和保护雍溪古镇。上图这栋建筑物说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想来一定会有一大帮人相信,实则它是前几年修建的。这栋房子不是民房也不是商铺而是茅撕,据说这个茅撕跟其它茅撕不一样,在里面处理非常的顺畅,如果想来很舒服的处理体内废弃物,最好是憋着来这里,好好的享受一下这件超国际的现代化茅撕。

古代的雍溪镇有一关二楼三桥四庙之说,一关就是界碑古寨关口,二楼就是戏楼和魁星楼,三桥就是三洞桥、黄葛桥、老大桥,四庙就是甕溪庙、城隍庙、关帝庙和川主庙。除了三桥、古戏楼和城隍庙,其余的都因历史原因而消失。尽管很多古建筑在历史上消失,但以雍溪现在保留下来的东西足以说明它是大足区乃至重庆为数不多而又低调的古镇。想来雍溪镇游玩的有公共交通,大足汽车站至大铜界的210路公交车,全程8元。当然以目前私家车盛行的年代,自驾游比较方便,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2 阅读:2586
评论列表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