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环球网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冲突不是印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莫迪政府放弃实施近5年的“取代中国”计划。
莫迪(资料图)
长期以来,莫迪政府怀揣“大国梦”,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以超越中国为战略目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便是其试图“取代中国”的重要举措。该计划于2020年正式推出,正值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美国推动减少对中国依赖之时。印度企图借此吸引跨国企业转移生产线,期望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并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11月,印度通过这一计划吸引了近190亿美元投资,私营企业生产了近1630亿美元的商品,占本财年目标的90%。政府仅支付了不到17亿美元奖励,占计划预期补贴金额的8%。表面上看,印度似乎以少量资金吸引了众多企业。但实际上,印度制造业比重不升反降,从15.4%降至14.3%。
印度制造业发展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策上,莫迪政府将“对抗中国”置于首位,未采取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务实的招商引资策略,比如降低贸易壁垒等。印度智库也承认,中国为企业提供的条件,现阶段印度难以企及。
莫迪(资料图)
在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方面,印度存在严重短板。其激励资金的94%流向制药和手机制造领域,其他行业如钢铁、纺织、太阳能电池板等,因成本高、竞争力不足发展受限。印度农村地区缺电情况严重,七成以上农村存在电力短缺问题。物流成本占GDP的14%,约为中国的3倍,高速公路和工业配套设施不足,这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制造业基础薄弱也是印度面临的难题。从玩具到太阳能板,许多产品都依赖中国零件。中国在供应链效率、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印度短期内难以追赶。在全球供应链转移过程中,墨西哥因毗邻美国市场、东南亚因劳动力成本更低,分流了大量外资,印度仅成为局部替代选项。
此外,印度行政效率低下,计划承诺的现金奖励仅兑现8%,企业达标后难以及时获得补贴,富士康等企业就曾因此无法扩大生产。复杂的审批流程和合规要求,也让不少外资望而却步。
在外交层面,印度也开始调整对华态度。印度外长苏杰生明确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印中两国虽仍存在问题,但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应演变为争端,竞争不应发展为冲突。印度总理莫迪也指出,自去年两国领导人会晤后,边境地区已恢复正常,双方正努力将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状态。
莫迪(资料图)
印度在经济和外交上的转变,是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清醒认知后的选择。在经济领域,放弃不切实际的“取代中国”计划,有利于印度重新审视自身发展道路,将精力集中于解决内部问题,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外交方面,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动双边关系改善,不仅符合中印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与繁荣。
中印作为亚洲大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未来,中印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印度若能持续保持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中印关系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印友好绝对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远离阿三,遏制阿三,肢解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