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花园口决堤:有效迟滞了日军,对战局帮助很大

历史详说官 2025-03-23 22:58:14

1938年春,华北日军兵分两路,侵占了豫北、徐州。

为了阻挡日军南下的脚步,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和白崇禧提出了在河南沁河口一带决堤的计划。到1938年6月,随着兰封会战的结束,郑州成了日军攻克的下一个目标,一旦日军拿下郑州,则他们可以沿着平汉路南下,只要7天到12天就可到达武汉。时任第一战区参谋长的晏勋甫再次提出了决堤的方案,这个方案在一战区讨论通过后,又被送到了蒋介石那里。不久后蒋介石秘密决定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西进南下。其实,制造决堤阻碍日军的想法,早在1935年8月就有人提出过了,此人名叫法肯豪森,是蒋介石的德国军事团总顾问。他在向蒋介石提出的《中国抗日战备建议书》中就说过,可以在黄河有计划地制造人工泛滥,增强其防御力。

再向前追溯,早在宋朝年间,杜充就曾“决黄河,以阻金兵”。明朝末年,李自成和明军在开封大战,黄河被人为决堤,双方都有嫌疑。1938年6月9日,花园口堤坝被炸弹炸开,决口汹涌而出,加上天降大雨,洪水迅速扩散,一路夺淮入海。花园口决堤之后,蒋介石发出密电,要求向民众宣传黄河决堤是被日军飞机轰炸所致。即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也坚持这一说法,直到80年代之后,随着相关文件的解密,才证明此次决堤确为国民党高层下令。曾任国民党副主席的郝柏村后来回忆说,当初之所以宣传是日本炸的,是“为了鼓舞,不要影响我们的士气,这是不得已的”,“稍微懂得一点战术的人知道,日本人怎么会把自己前面的路挡掉呢,但是我们当时要激发全民的痛恨日本人的痛恨日本侵略的”。参与花园口决堤的魏汝霖曾说:“当年全国人民都有焦土抗战之决心,只要能阻止敌军,有利抗战,任何牺牲,绝无怨言。”

真的“任何牺牲,绝无怨言”吗?花园口决堤给中原百姓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数据显示,此次洪灾直接淹死的人数达到了89300人。在1938年到1947年,由于决堤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在40万到90万不等,这其中包括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饥荒,近400万人流离失所,豫皖苏三省44个县成为黄河泛滥区。日军的伤亡如何呢?一般认为,决堤直接淹死的日军在7千到2万之间。那么,花园口决堤有没有起到迟滞日军进攻的作用?说法不一。李宗仁认为:“6月9日因黄河花园口的河堤被炸,黄河东南汛区顿成一片泽国,敌方辎重弹药损失甚大,敌军沿陇海线两侧西进的计划遂被我统帅部完全粉碎。于是,敌军改变进攻方向,将其主力南调,配合海军,溯长江西进。”李宗仁等人认为,当时日军南下,目的就在于打通南北两个战场,使其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会合,一起进攻。而花园口的决堤使日军的计划破产,南北相隔,日军在北方停顿下来,将主力调往南方,逆长江而上仰攻武汉等地。但由于长江两岸形势复杂,日军进展缓慢,等他们“占领武汉,已成迁强弩之末,形成坚持局面”,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局面。(《李宗仁回忆录》)当然,这只是一种看法,不赞同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在此不赘述。

为花园口决堤辩护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一个万不得已之下采取的行动。这个说法并不足以为花园口的决堤的“下作”辩护。当时国军采用了遮人耳目的办法决堤,只抽调了一个团在花园口附近警戒,疏散了方圆五公里内4个临近村庄的村民,其余地方的百姓都没有接到撤离通知。这导致下游的百姓毫不知情,决堤多日之后才得到消息,导致后来伤亡人数过多。洪水到来之后,有些地方的百姓又以为这不是汛期,水位慢慢就会下去,却不知道国军已经在上游加大了口子,并禁止当地百姓民夫修补河堤。这种不负责任的瞒报,导致灾情进一步扩大。在善后赈灾的工作上,国民政府也是一言难尽,展现了令人震惊的低下的行政效率。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