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是工具人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05 20:05:44

1986年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台词多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捉走了”。

原著中大抵也是如此,沙僧总会附和悟空,驳斥八戒,说得最熟络的是对孙悟空:“万乞救我一救!”

沙和尚只是唐僧取经团队中的“工具人”?他在西游西行之路上的作用似乎只是“跟着走”,连他自己都承认:“我也没甚手段,也不能降妖。”乃至印象中的沙和尚,就是一个“晦气色脸的和尚”,没本事,没作用,讨好型人格,一张好人卡?

研究《西游记》的学者中,不乏重视沙僧的。如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中,从五行分析,唐僧配水,孙悟空配金与火,八戒配木,而沙僧配土。“他在《西游记》中,相貌相当清晰,地位相当重要,而个性也相当分明。他自从加入取经的行列以后,便默默耕耘,发挥了‘土’居中调和生克、凝聚五行的作用。”

再有学者张锦池在《西游记考论》中认为:“沙和尚的原型是沙漠恶煞;元人取经故事中的沙和尚是唐僧的二弟子;沙和尚的那种显得没有任何个性特点实际其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是文学作品中最难刻画的形象,非大手笔刻画不好。”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迷人怪物》一书,专章论述沙僧,他认为沙僧的出现是世界文学的一种传统,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让读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主角经历的超自然冒险。“沙僧会让人想起那些坚定不移的助手角色,比如奥兹国的铁皮人,匹诺曹会说话的蟋蟀……”还有《指环王》中的山姆或是《哈利·波特》中的罗恩。

知乎上有人开脑洞,如果用杨戬代替猪八戒,哪吒代替沙和尚,取经可以不找外援吗?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谁来牵马挑担呢?

清代《彩绘全本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插图

玄奘西行 最险经历

流沙,古指沙漠。因沙受风吹而流动,故有此称。

《尚书·禹贡》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楚辞》载:“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汉代刘向《列仙传》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这些说的都是沙漠。

唐代玄奘西行,大流沙可谓最险恶的途经之地。他在《大唐西域记》曾记述: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况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致也。

玄奘长期居住长安城大慈恩寺,时人尊之为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生平事迹,被梁启超誉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途经沙河,即莫贺延碛,道遇险阻:“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莫贺延碛,今称哈顺戈壁,古时又称莫贺碛、胡卢碛、沙河等。唐时称整个西域为“碛西”,所谓的“碛”就是指莫贺延碛。

在玄奘取经前的200年,56岁的东晋高僧法显用了17天的时间徒步穿越了莫贺延碛。法显在《佛国记》回忆:“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从沙漠变成了河流

神话学者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一书中认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穿越沙河的故事,“已经几乎便是一部《西游记》神话最早的雏形”,沙和尚的形象即最早出现于此故事中:

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捨……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寐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彻,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具得苏息。

至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称沙河为“深沙”,此后大流沙多以河视之。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称为“恒沙河”“沙河”,无名氏《销释真空宝卷》第一次出现“流沙河”之名;明代郑之珍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称为“烂沙河”。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又将流沙河称为“弱水三千”。古代认为弱水是水弱不能胜舟的河流。除《尚书·禹贡》最早载“弱水”“流沙”之外,《山海经》也多处记述“弱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将居延海释为“弱水流沙”,居延海在汉代称为“居延泽”,晋代又称为“西海”。

汉代东方朔作《海内十洲记》,弱水环绕昆仑山,足足有十三万里,到了宋代苏轼《金山妙高台》中,弱水只剩三万里,“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再至元朝李好古《张生煮海》:“小生曾闻这仙境有弱水三千丈,可怎生去得?”

晋时恶鬼 唐代封神

《西游记》第八回中,沙和尚对观音言说:“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

在《大唐取经诗话》中,在玄奘梦中显灵的大神化为“深沙神”,成了拦路的魔头。沙僧的形象逐步成型。

在《大唐取经诗话》中,深沙神曾两度吃了取经人,因此手持“两个骷髅的袋子”。而那两个骷髅是三藏法师的前身,也就是说唐僧曾两度被深沙神吃掉。

到了《西游记》杂剧中,深沙神化身沙和尚,他脖颈上的骷髅头也从两个增加到9个,唐僧“九世为僧”,因此被沙和尚“吃他九遭”。

“深沙”最初是恶鬼名。据东晋《佛说摩尼罗亶经》:“若有国中鬼,一者名深沙,二者名浮丘。”

至唐代,深沙与浮丘合二为一,成为佛教密宗的护法神。《大唐西域记》载“外道服饰,纷杂异制,或衣孔雀双尾,或饰骷髅璎珞”,当时深沙神还是外道服饰。

胡适《西游记的沙和尚的来历》一文中考证,唐朝有崇拜深沙神的风气,其中一个证据,是日本僧人常晓在公元838至839年间到中国旅行时,带回了一尊深沙神的塑像,据常晓说:“今唐国人总重此神,救灾成益,其验现前,无有一人不依行者。寺里人家皆在(有)此神,自见灵验,实不思议。”

在唐代《深沙传》中,深沙神还被视为水神及江河神。

本来应是二师兄

早在《西游记》之前,在历代平话系统的取经故事中,沙和尚已经有了“沙僧”“沙和尚”“沙悟净”等名称。

如见于朝鲜《朴通事谚解》中所记载的西游故事:“唐太宗敕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悟)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猪八戒偕往。”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沙僧的设定趋于完备:法名为“沙和尚”,根据地为“流沙河”,法器为“颈部悬挂九个骷髅”,身份是“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河,推沙受罪”。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首次出现于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直到第十六出“细犬禽猪”才正式成为唐僧徒弟,而沙和尚此时已经早早加入了取经队伍,并在黄风山斗杀了银额将军。早于《西游记》成书之前,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中同样是唐僧先收孙悟空,次收深沙神,最后才收猪八戒。

梳理沙和尚的形象源流,他都是要早于猪八戒成型的,因此本应当是二师兄。乃至《西游记》中八戒也曾在抱怨时说漏了嘴:“三人出外,小的儿苦。”

从沙漠神灵到流沙水怪,沙和尚的身份一步步降级,到了《西游记》杂剧,沙僧成了西域人。孙行者问他:“你姓什么?”他答道:“我姓沙。”孙行者说道:“我认得你,你是回回人河里沙。”“沙”姓是出于波斯语,西域地区少数民族外族融合之后,往往以沙为姓。

谁挑担子谁牵马?

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西游记》原著中到底谁挑担,谁牵马?

学者陈大康在《〈西游记〉里的挑担问题》一文中认为,“作品中反复描写的挑担,涉及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关系的揭示以及某些计谋的设计”。

《西游记》中,三个徒弟是有明确分工的,用第九十七回孙悟空的话说:“我是个管账的……那个黑脸的,是我半路上收的个后生,只会养马。那个长嘴的,是我雇的长工,只会挑担。”

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后,就一直当挑担子的,因为“有些臂力”。八戒容易犯懒,向悟空诉苦:“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乃至六耳猕猴假扮取经队伍,“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

取经回归东土,唐三藏向太宗介绍取经成员时,说八戒:“一路上挑担有力,涉水有功。”如来分封时,八戒是“念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而沙和尚是“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西游记》中,沙僧最励志的一句话,是八戒抱怨西天路远,他劝解道:“且只捱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

《西游记》中唐僧被掳,孙悟空往往喊上八戒助阵,而让沙僧看守行李。《西游记》中沙僧也挑担多次,但都是在猪八戒另有差遣之时。电视剧《西游记》让沙僧负责挑担,原因在于猪八戒的戏份多,担着行李挡头挡脸,不利于镜头表现。

卷帘大将干什么活儿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沙僧自述:“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从沙僧这番自吹自擂来看,他本是凡夫俗子,游侠天下,后来访仙修道,被玉皇大帝加封卷帘大将,在凌霄殿下侍御凤辇龙车。

卷帘大将是什么官?此职倒是有史可考。最早见于《新五代史》:“昭远,成都人也……(孟)昶立,以为卷帘使”,又见于《明史》:“卷帘将军,二人于帘前,俱东西向。”

《大唐取经诗话》中,深沙神后来向玄奘悔过,架金桥于河上,双手支撑使得唐僧一行七人顺利通过,“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金桥手托从师过,乞荐幽神化却身。”深沙神没有加入取经队伍,而玄奘承诺:“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

《西游记》小说中,将深沙神的故事一分为二:一是沙僧,另一个是第八十一难中背负唐僧渡过通天河的老鼋,唐僧答应替他到西天问前程。

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中考证,“《西游记》第四十九回唐僧师徒过通天河,大白鼋为‘船儿’而不为‘桥’、‘梁’,则与古为新矣。”古时帝王巡游四方,行驾奢华,有如鼋背为梁,横跨江河,因此称为“鼋梁”。

今广东省博物馆藏元代瓷枕,上绘唐僧取经图。图中唐僧骑马,沙僧举杖伞卫护。在《西游记杂剧》插图中,可以找到沙和尚撑华盖的场面。

沙僧这个卷帘大将,应该不是给皇帝卷门帘的,而是护卫车架的“马前卒”,权责大致相当于汉代的执金吾。沙僧进了唐僧的取经团队,给唐僧牵马执杖,干的其实是老本行。(责编: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五柳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