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9句千古名言,值得细细品读。​​​

静心墨守 2025-03-29 05:13:26

金克木先生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其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古文观止》是古人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其中不乏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大作。

《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0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出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背景】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五柳先生传》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是隐士的快乐,也是无数人心中所憧憬的简单快乐。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理想,远离现实的喧嚣,远离名利,寻找一个偏僻的地方,隐身山水、放浪形骸。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周国平《论读书》

0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以前学生时代很喜欢的《报任安书》,现在依然喜欢,不愧是千古第一奇文,古人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理想,便退隐著书来抒发他们的愤怒。不得不说《报任安书》是极为独特的壮美之文。

【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悲士不遇赋》 等。

【注】:

倜傥【tì tǎng】:卓异、特别,洒脱不受约束的样子。

膑脚【bìn jiǎo】:古代酷刑之一,指削去膝盖骨。

翊【Yì】:辅佐;帮助::翊戴(辅佐拥戴)。翊赞(辅助)。

0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出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04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出处】苏轼《留侯论》

古之英雄豪杰遇事都是能忍的,不能忍难成大事。

苏洵在《心术》中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说明为将,为帅能忍是多么的重要。

忍是一种境界,

忍是一种定力,

忍是一种冷静。

和字没有忍字高,忍字心上能容刀。能忍百事可成。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容人所不能容,才能做人所不能做;让人所不能让,才能行人所不能行。人能忍才人仁,事实做才事实。

清代举人申涵煜说:“不耐烦,干不得事;不忍气,做不得人。”这也是说把人做好,需要忍。其实把事做好也需要忍。能忍,能耐,能和蔼,能友善就是力量,就是成功。

勾践卧薪尝胆为奴忍,二十年隐忍励精图强;

孔子陈蔡绝粮抚琴忍,留下善良厚德美名扬;

韩信受辱他人胯下忍,后有高台拜将更辉煌;

苏轼被贬黄冈种地忍,写下赤壁怀古好词章;

大作为之人得成于忍,忍人所不能忍之胸膛。

0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出处】范仲淹《岳阳楼记》

【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表现出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如果不是为了赶路,文学一定是最美的学科。从暴风雨中走出来的人,靠的一定不是伞。

王勃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06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出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道路平坦距离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特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又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 又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态,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本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写下的一篇游记,论述了只有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体力和外物的辅助作用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正因为“险以远”,才会人迹罕至。走向目标的上坡路越走人会越少。一个人,有志与力,有物以相之,撇去身边的冷言冷语,最后便是尽人事听天命………

自古以来人们对王安石褒贬不一,但就此篇而言,王安石完全值得称颂。

07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

老当益壮:年纪虽大,但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年岁虽老,意志却更加强烈,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初心?遭遇穷困,而心志更加坚定,绝不会放弃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志向。

此句感情真挚充沛,不假雕饰,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报国壮志,修德立名的昂扬志气,极具鼓舞人们奋发图强的感染力,成为后世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0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出处】韩愈《师说》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曾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的作品自然是值得看。尤其他议论时政的文章基本都言辞犀利,大胆直白。

他身世艰难,耿介正直,直言进谏,仕途不畅。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悲切沉痛,很难不哭。少时曾学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以前不知道他上表了啥,这回看到了《论佛骨表》,真是耿直敢写,思想超前,尤其是在唐朝佛教盛行的背景下,几乎要被定死罪,多亏有人说情,才被贬至潮州刺史。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09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处】左丘明《曹刿论战》

——作战靠一鼓作气,做事也要靠一鼓作气。

很多人都有拖沓的习惯,有了目标,有了好的想法,不去赶快实施和执行,拖拖拉拉,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本来很小的事情,非要拖得很久。

这就是缺乏一鼓作气的精神。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简析

《曹刿论战》是一篇记叙文。此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文中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