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被骗吗?
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不会被骗,并且还经常以不理解的口吻说到,那一看就一眼假,自己怎么可能被骗。
你没有被骗过,只能说你还没遇到过,而不是你的防诈能力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属于自己的骗术,就比如下面这段话。
八零后死亡率非常高,这代人太惨了,上小学时 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 小学不要钱;没工作时 工作是分配的,能工作时 要自谋生路了;没进社会时 房子是分的,要买房时 房价起飞了;生娃前计划生育抓得紧,能生二胎时身体跟不上了;年轻时单位养老靠国家,到中年发现养老靠自己——完美错过所有时代红利!
在配上悲情的音乐和博主激昂的语调,很多八零后都深以为然,并且还深有感触的举出例子,自己身边就有去世的同学。
说八零后死亡率高达5%,这就是典型的谣言,目前从官方统计数据看,80后跟其他年龄层相比,并不存在明显死亡率高的情况。
而且有强有力的统计数据,八零后的死亡率是比上代人要低的,你以为自己聪明不会被骗,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题材而已,提高警惕是永远不过时的。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年代,如何规避风险,对于发布视频表达观点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视频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轻则赔偿,重则坐牢。
就拿上面这个例子,很多博主,这几天都在用各种形式,来诉说这八零后的死亡率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个谣言,但这个谣言,真的要追责的话,其实是比较难的。
为什么追责难呢,这就说到法律上一个非常具体的规则,具体的权利人是谁,任何一场法律纠纷,他都是由原告和被告组成的。
某件事,他一定是产生了纠纷或者是法益被侵犯,才可能发生具体的诉讼,但在上面这个案子中,尽管他是谣言,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说的是全体八零后,看似人数众多,但你又不能说,自己能够代表八零后,指向性笼统,实际上是规避风险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当你想表达某个观点的时候,你可以说,社会上存在某种现象,很令人气愤,但你不能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街道。
一旦具体,就会有具体的利益受损者,为什么有博主,看着说的事儿很大,涉及到某省份,动不动就是针砭时弊,但说的都很笼统,这种发言风险就小。
但有些博主,可能就说了某个镇的某个具体人,可能视频就被下架了,说话内容一旦具体,受害人明确的话,被投诉的风险就会增大。
比较典型的就是最头大的内裤姐事件,这名博主去胖东来购买红色内裤,结果发现严重掉颜色,自己还过敏,视频发到网上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但这次胖东来,并没有选择赔钱,而是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发布了长达53页的调查报告,并附上了权威机构的检测。
重点是最后,胖东来决定对这名博主,提起不低于100万的赔偿,这次算是真的踢到了钢板上,以胖东来过往做事的严谨,这数额不可能是随口说说的。
发布视频实际上是存在巨大风险的,私下里解决,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但一旦发布到网上,那这实际上就成了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毫无节制的发表观点,本身就可能存在侵权的风险。
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发声或者少发声,这个显然做不到,很多博主就是靠以拍短视频为生的,如果一定要拍视频,发表观点的时候,尽量笼统,不要指名道姓,就成了自媒体博主,一个必须要知道的法律基本点。
现在人工智能很强大,但有一点其实很难取代真人律师,那就是现实的违法性,律师的义务并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违法,而是要告诉你风险有多大。
你问AI,红灯亮了之后,可以走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是不能,现实中这个事情就复杂的多,闯红灯是因为要赶时间,行人闯红灯处罚轻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个人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闯红灯。
现实是复杂的,不可能说百分百没有风险,实践中咨询律师的重要作用,就是评估风险,而不是拒绝风险,告知你风险到底有多大,这才是一个好的律师。
某些事是不是违法,一查就知道,但能不能做,这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很多时候,法律规定又是模糊的,确定好边界对于律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处在时代的漩涡之中,正直大好年华的八零后,也可能被忽悠,筛选信息,在纷杂的世界中,获取到真实的信息,成了当下我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