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口,小编曾在某公司遇见过这么一个对话:
外地人:你准备去哪里
黄陂土著:我下午去黄陂
外地人:去黄陂哪里?
黄陂土著:我去黄陂
外地人:黄陂那么大,我知道你去盘龙城还是武湖呢?
黄陂土著:我们说的黄陂,特指前川
外地人:那盘龙城不是黄陂的吗?
黄陂土著:……
如何介绍前川如何用最简单和直观的方法给外地人介绍黄陂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道呢?
叫县城吧,县都没有了,哪里有县城。区政府所在地吧,累赘不说,别人还有可能认为你故意在炫耀(否则,你何必特意强调身份,比如北京就北京,有多少人会在前面加上中国首都呢,除非正式书面介绍文字),但直接用前川,外地人会疑问,这个地方和长岭姚集有何区别呢?
广东的部分城市,对区政府所在地有个很好的称呼,叫中心街道,武汉市的郊区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武汉市,可以分为主城区和新城区,咱们黄陂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中心街道)
黄陂,很多40岁以上的人,习惯把前川称之为“黄陂”,为什么这样呢,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吧
封建时代,县以下是没有乡镇这个行政单位的封建帝王时代,皇权不下县(即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为县一级),那时候的中国不存在乡镇政府(皇朝时期官职里虽然有镇总兵这种职位,但这个镇和如今的乡镇的概念完全不同,古代的镇,指的是军镇,驻军的城市),知县办公的地方,大多用“县治”称呼(部分县城,会以村庄或古代地名代指)。古时候,即使部分县城有个通俗的名字,也只是个地名而已,并没有行政上的意义(比如新洲的县城,古时候叫邾城,具备历史意义,没有行政含义)
简单说,就是黄陂县,在解放以前是没有乡镇这个组织的,自然也不会有专门的乡镇名字(那时候,没有乡镇政府,没有居委会,没有村委会,一切都靠乡绅管理),所以县城所在的地方没有一个正式的地名。
民国时期,黄陂县城有没有正式名称呢,小编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大概率是没有的,否则黄陂县城后来不会叫城关)。
1949年之前,去黄陂县城,老百姓最通俗的称呼是去“县里”,或者是去黄陂(古代,县令有时候直接用县名代指,比如姓王的黄陂知县,私下有时称之为王黄陂,去黄陂县令所在的地方,自然演化成了去黄陂)
黄陂县城曾经叫城关的历史1949年以后,因为成立了乡镇政府,故县城必须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那时候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无数“城关公社、城关大队、城关镇”,黄陂也不例外,如今的前川街道,20多年前还是3个镇,城关镇、环城镇和鲁台镇
城关的意思,狭义上指城门外的一块地,后来的定义是每个城市都有关卡,城市的关卡名为城关,民国开始将县城设为镇,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名字,所以老百姓就习惯称之为“城关”,解放后约定俗成,正式命名为城关镇。
1980年代,很多城关镇开始改名,毕竟千篇一律无法突出地方特色。
黄陂城关镇,名字很新,历史很短,黄陂人还没习惯用城关称呼县城的时候,城关就不见了。
黄陂县城,如今叫前川街道2000年左右,黄陂撤镇设立街道,县城正式更名为“前川街道”,名字取自宋朝理学大学程颐诗作“傍花随柳过前川”中的前川二字(明朝开始,黄陂就将县城城南,县河南侧的一块地称之为前川,县河就是今天的滠水河),小编个人觉得吧,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人文历史,前川二字都含义深刻,是黄陂地名中相当有文化的一个。
但因为前川这个名字不过才23年,很多40岁以上的黄陂人,青少年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还是习惯用黄陂来称呼黄陂县城(人,青少年时代形成的记忆最为深刻,也最难改变,人的后半生,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童年时没有得到的,比如童年时父母如果经常吵架,中年以后就特别追求家庭的幸福,童年时生理知识不足,中年以后就很容易发生变态行为,少年时候如果不读书,中年以后电视说什么都会信)
与时俱进有的网友肯定觉得小编无聊,管别人怎么称呼县城呢,只要大家听得懂就行了,难道叫前川就档次高一级?
怎么说呢?过去将黄陂县城称之为“黄陂“”问题不大,因为农业县里,只有县城一个城市化地区(比如红安大悟这些地方),如今黄陂都改县为区了,在到处是城市的情况下,再用黄陂区名称呼一个街道就有点不合时宜了(相当于用湖北指称武汉,去武汉说去湖北,去北京说去中国)
各位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作为县城的历史越久,名字越模糊,黄陂县城历史近千年,而新城的县城,江夏和蔡甸的县城,历史都只有几十年,自然不会存在把纸坊叫江夏,把吴家山叫东西湖的称呼
曾经,上海郊县人,也把去上海市区叫去上海,但如今已经不这么称呼了,去浦东就是去浦东,去长宁就是去长宁。
总结一下小编的观点,过去,黄陂县城市化的地区只有现场,用黄陂代指县城没问题,但如今黄陂已经是城区,不再是农业县,遍地是城市,到处是工厂的情况下,用区名指代一个街道属于农民思维。
当然,你习惯这么叫也没办法,大家开心就好,小编只是建议而已,呵呵。
老婆婆的裹脚又臭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