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从央视名嘴到手艺守护者,九年返乡路书写别样人生

胖头鱼聊娱乐 2025-03-27 10:42:24

2015年11月1日晚间新闻直播结束前30秒,赵普借着整理稿纸的间隙,将央视工牌轻轻塞进抽屉。镜头切走的瞬间,这个播报过汶川地震、伦敦恐袭等重大新闻的"国脸",对着空荡的演播室深鞠一躬。彼时无人知晓,这位金话筒奖提名者正踏上返回安徽老家的列车,开启人生第二次创业。

1971年生于安徽黄山的赵普,少年时期是典型的"问题学生"。父亲是地质工程师的铁尺,母亲是医生的苦口婆心,都未能驯服这个翻墙逃课、考试垫底的顽童。

17岁那年,他顶着全家反对参军入伍,在北京某后勤部队担任司号员。每天凌晨5点20分的起床号,练就了他标志性的金属音色。

1995年退伍后,被分配到体育馆看大门的赵普,抓住一切机会磨炼语言能力。他在合肥人民广播电台兼职时,为纠正徽语腔调,每天含着石子朗读《人民日报》。2006年参加央视《开心辞典》主持人选拔,与撒贝宁同场竞技斩获季军,终于敲开国家电视台大门。

进入央视后,赵普接连创造多个"破圈"时刻。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他哽咽着说出"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成为年度金句;2010年主持《聚焦小升初》特辑,连续28天蹲点北京重点中学,促成教育部门出台划片新政。

2012年"明胶事件"成为其职业生涯转折点,收到内部线报后,他顶着压力在社交媒体预警"别吃老酸奶",推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深度调查。

节目播出当晚,某食品集团市值蒸发27亿,赵普却突然从《晚间新闻》消失。三年后离职时,他带走的不只是私人物品,还有整整两箱观众来信。

回到黄山创办"普哥造物"工作室,赵普将央视历练转化为文化传承。他走遍皖南108个村落,记录320项濒危手艺:在泾县守着72岁宣纸匠人蔡玉珍三个月,复原失传的"丈二匹"古法造纸;把歙县砚雕大师曹阶铭的刻刀声,谱成非遗音乐专辑《石语》。

2019年打造的"中国手造"电商平台,让霍山石斛、祁门红茶等30多项安徽非遗产品走出大山。新冠疫情期间,他发起"手艺人不饿"公益计划,组织200多位匠人制作防疫香囊,销售额全部捐赠武汉医护。

如今的赵普常穿着靛蓝粗布衫出现在黄山学院讲座。妻子齐娜辞去上市公司高管职务,陪他在西递村改建明清古宅作非遗展览馆。被问及是否怀念央视舞台,他指着满墙匠人合影笑道:"当年播新闻是记录时代,现在守护手艺才是延续文明。"窗外的黄山云雾里,隐约传来他教女儿诵读《文心雕龙》的朗朗声。

0 阅读:1

胖头鱼聊娱乐

简介:我是胖头胖头鱼聊娱乐,和我一起吃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