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家位于深圳某CBD的网红精品咖啡馆关门了。有人打听了下,“可能是因为它楼上新开了一家城际酒店”。
CBD周边,各种大厂云集。这些大厂人有一个共同点:可以不吃早餐,但不能没有咖啡。
咖啡续命,咖啡馆也成了他们“随地大小班”的移动office。
但不知从何时起,如果要高效办公,不少大厂人最先放弃的就是精品或连锁咖啡馆。
而如果离自己不远又刚好有一家城际酒店——它经常坐落在各大城市的CBD中心——去城际酒店“沉浸式办公”,就成了很多大厂人新晋解锁的高效密码。

大厂人办公纷纷逃离咖啡馆?
要解释一家酒店怎么成了新“办公胜地”,得先来看当大厂精英们想要高效工作时,最在意什么?
环境。
环境,就像隐形的指挥家,它不声不响,却决定了你注意力的乐章能否流畅演奏。
起初,大厂人从逼仄压抑的格子间逃离,奔向咖啡馆办公,就是因为那里的环境——空间开阔,咖啡氤氲,绿植点缀,加上流动的人们带来自由的气息,能让一颗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
但当咖啡消费日渐成为一种刚需,中国一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费已超300杯/年时,咖啡馆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工作日下午4点,大厂PR Linda在咖啡馆掏出电脑才20分钟就决定走了。她原本想用一杯咖啡的钱,买回最奢侈的生产力货币——心流。但在咖啡馆各种你想象不到的BGM里,心流没来,注意力早溜走了。
“一天能赚一个亿。”没有耳朵在听到这个小目标时不竖起来。Linda右桌的两人正高谈阔论一个短剧项目,她的耳朵再次竖起是听到其中一人嫌弃地说“100集才扇20个巴掌?起码得翻倍观众才爱看”。
左桌的妈妈正在陪孩子写作业,离歇斯底里只有一步之遥,“20分钟就写三字?我再点五杯咖啡,今天就跟你耗着。”孩子情绪稳定,Linda听着都要窒息了。
左前桌两位打扮精致的中年女性,兴冲冲地讨论“量子艾灸”疗法。听到一个疗程上万,Linda差点要过去振臂一呼,高喊:这是骗局啊,阿姨。
不是Linda不想集中精力,而是在人满为患的咖啡馆,周围人的话就不停地往你耳朵钻。
Linda领悟了一个道理:
如今在咖啡馆办公,没有一项工作能简简单单开始。如果没有法海一样的定力,想清净还是得换个地方,否则结局或和那位可怜的孩子一样:20分钟就写三字。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工作需求日趋复杂。Linda给老板写的文稿已经用AI润色了三次,还是被打回来了,理由是:AI随便写写都比这好。Linda“呵呵”以对。
好在当代大厂人士都格外擅长“盘”资源,Linda灵机一动,想起了此前一次住城际酒店高效出差的经历,毅然放弃咖啡馆,抱着电脑奔向了城际的大堂。
她没料到的是,除了依然完美的办公环境,这一次,城际酒店还给了她一个“爱因斯坦咖啡惊喜”。
一个自带高效办公魔法的地方
就像演员踏上舞台自然进入状态,Linda一走进城际酒店的大堂,身体立刻接收到“这是工作专属时空”的信号。
这源于城际的空间给人一种视觉的秩序感。克制的黑白灰极简风,没有复杂的文字标语,灯带和色彩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动线,一切仿佛在向大堂里那些专心办公的商务精英们说:请便。
秩序感会驯服杂念,Linda感觉到琐碎的思绪正在自动退场,并很快找到了位置开始办公。
是的,这里座位充足,桌子高度适合伏案,还有私密性较好的半开放独立卡座。就连在咖啡馆需要抢的“稀缺资源”插座,这里也是每桌必备。
没有嘈杂的BGM,周围都是专心致志仿佛在进行一场思维深潜的同类,这让Linda也不由自主加快了对工作难点的进攻。
攻破一个难点的间隙,Linda注意到前方一个正在看打印文稿的男生,穿着一件Patagonia休闲夹克。这个美国顶级户外品牌是硅谷精英和华尔街人士的标配,崇尚“最好的衣服,能伴随你从山野到街巷”的无界穿搭理念。“最好的酒店不也如此?差旅、生活、办公无缝切换。”Linda思索着,又环视了下城际的空间。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提到他在巴黎的咖啡馆写稿,写累了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一个好看的姑娘,就幻想一段故事,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笔尖。
一个张弛有度的环境,势必既可以让人投入,也可以让人抽离一下。如今人满为患的咖啡馆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但城际酒店可以。
更令人欣喜的还有,最近城际酒店“升级”了大堂咖啡服务,在前台出示工牌,就能免费领取一杯爱因斯坦咖啡。
谁不想要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在专注时刻灵感迸发?当你感觉到脑容量不够时,至少一杯印有爱因斯坦脑子的咖啡先给了你情绪价值。
到这里,一个大厂精英感觉自己被城际酒店“秒懂了”。
或许你已经想问,这种“不讨好,但一切都刚刚好”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到,城际作为一家当代的包豪斯酒店,把包豪斯的设计精神贯穿到每一个细节。
这种精神就是: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瞄准都市人“七寸”的酒店
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时间回到1987年,德国,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中,面对为梦想和事业奔波的旅人,德国铁路公司的一位年轻职员被触动了,他决心为这些人打造一个步行可达,能让人高效工作、轻松生活的场所。
就这样,IntercityHotel城际酒店诞生了。
自诞生之初,它就深受德国包豪斯“形式追随功能”理念的影响。因而在城际酒店,没有华而不实的、冗余的东西,每个产品与服务,都对应一个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
商务精英人群有着怎样的痛点?Linda提供了一个样本,电影《在云端》里的男主提供了另一个。
他一年出差超过300天,每次只打包必要的物品,每件物品都被收纳在固定的位置;行李箱的轮子推起来时必须流畅;不穿有鞋带的鞋子,以便在过安检时可以不弯腰就脱鞋,甚至连脱鞋的顺序都“精心设计”过……
一套流程下来,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图源:电影《在云端》截图
这种高效和丝滑,正是无数大厂人所追求的。
但生活毕竟不会真的像电影一样,每次、每件事都卡得分毫不差。而出差时要操心的事又那么多:去哪儿和谁谈什么项目,住什么酒店,到达时间是凌晨2点还能打到车吗,要带几套换洗衣物……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深刻理解为什么“work”(工作)是不可数名词。
但如果选择城际酒店,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打包行李?真正让你做到只带必需品,其余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所需物品,从充电器到隐形眼镜护理液,城际都帮你准备好了。
行李里的外穿衣物,一两套就够用,因为城际提供24小时洗烘服务。你只需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在洗衣机旁挂上写好房间号的卡,便有人在洗好之后送至客房。当你没空去洗衣房,只需要打个前台电话,工作人员就会过来帮你搞定。
至于交通便利性?城际酒店选址必须卡在CBD和交通枢纽的“七寸”上,下飞机后,走5分钟就能看到酒店的招牌,主打一个“出站即到,迷路算我输”。
进入酒店,从走到前台开始办理自助入住,到拿到房卡进入电梯,最快只需要28秒。
这样的高效率,就问还有谁?
Linda真切地体会过这一点。有一次临时出差深圳,因预订得太晚,城际满房,只好换别的酒店。结果赶上会议代表团入住,光是人工check in就花了近半小时。晚上躺在硬邦邦的床垫上,她脑子里只有打车去酒店时导航里的那句:
“请在合适的地方及时掉头。”
第二天,在发现深圳中洲湾的城际酒店可预订后,她没有丝毫犹豫地转去了城际。快速办理完入住,一进房间,她就迫不及待地躺到了床上。
不用使劲扯出被子——“被角塞入床垫,你只能使劲扯”的痛点早被城际优化掉了。翻个身,能智能调节软硬度的丝涟床垫稳稳托住身体,白鸭绒舒眠枕柔软舒适。床头边是倾斜45度的控制面板,Linda不用坐起来就知道各个按键的位置在哪儿,一键开启睡眠模式,屋内灯光全部关闭,遮光窗帘缓缓拉上。

你以为精英人士永远不会疲惫,永远精神百倍?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选对了酒店。
但话又说回来,无论工作多么令人激情澎湃,也不能错过工作之外的生活。
城际酒店就像一个“时间外挂”,帮你省下排队等咖啡的3分钟、扯被子的30秒、找插座的5分钟……攒着攒着,也许就多出1小时时间。
在这段用高效工作“偷”来的时间里,CityWalk也好,城市探店也罢,抑或随便找个什么地方放松身心……无论做什么都好,这是属于你的生活时间。
是的,高效率并不是为了把生活变得更高压,而是为了有更多时间去经营生活,这是城际酒店想要解决的真正问题,也是它和顾客们达成的默契。
Linda还记得那天,在结束了一天工作后,她从客房冰箱取出城际为客人冰好的钛钢杯,打开一瓶MiniBar里的精酿啤酒,一边小酌,一边俯瞰夜景,对岸就是迷人的香港。
夜晚的海景有一种慵懒的气质,Linda觉得,这是属于她的生活时刻。
别忘了,work hard,后面还跟着一句play hard呢。
说明:除有特别注明外,文中配图均为城际酒店方提供并授权使用。作者:田纳西 SUMI
值班编辑: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