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45岁,平常闲暇时间经常和闺蜜约着出门,最近一段时间闺蜜迷上了采耳,经常带着她一起去,还告诉她耳朵要是长期不清理会导致听力下降。
第一次去完之后,刘阿姨觉得耳朵干净了不少,神清气爽的。可连续去了几次后,她发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痒,天天痒得睡不着觉。
去医院一查发现耳朵内“长毛”了,是发生了真菌感染!得知刘阿姨最近经常去采耳,医生考虑应该是采耳所致。
这个结果让刘阿姨很无奈,本来想着通过采耳让自己舒适一点,没想到还发生了感染,真是得不偿失!
一、经常掏耳朵,会发生什么?掏耳朵是很多人觉得舒服的动作,但在医生看来这是个非常危险的行为,每年因为不当掏耳朵而进医院的人数不胜数。像上文刘阿姨一样耳朵里“发霉”的案例也有很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曾经有新闻称,一位热衷采耳的女士耳道内附着了蘑菇形状的霉菌,被诊断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还有一位女士长期喜欢用指甲掏耳朵,期间被诊断过耳道良性囊肿,她没有太当回事,还在持续掏耳朵。后来耳朵的不适感越来越严重,被诊断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为什么掏耳朵会如此危险?
图源自网络
耳屎的学名为耵聍,在用棉签掏耳朵的时候很可能会将耵聍往里推,时间长了会越积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耳道带来频繁的摩擦和损伤,会影响耵聍的正常脱落,甚至形成耵聍栓,导致耳道堵塞。且在掏耳朵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导致耳道损伤,会让细菌有机可乘导致感染。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专家杨希川教授指出,人的耳朵自带清洁机制,耳道中的耳垢会在日常咀嚼、说话等活动时自然排出。频繁人工清理耳朵,反而会刺激耵聍腺,导致耳垢分泌增多,耳朵变得更加油腻。
实际上,耳垢对身体有益,其油性成分能润滑耳道,防止干燥引发的不适。同时,黏性耳垢还能阻挡部分细菌入侵,减轻噪音伤害,保护耳膜。此外,耳垢中的溶酶菌和免疫球蛋白等成分,有助于抑制病菌,维护耳道健康。
但如果非要说掏耳朵有什么好处,那应该就只有“爽”了吧。
在掏耳朵的时候就和挤痘痘、挖鼻孔一样,脏东西排出体外的时候会非常舒适。耳道内还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掏耳朵的时候可以刺激这些神经,让大脑分泌多巴胺,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耳朵总是无故发痒?可能是疾病作祟!很多人在日常不是主动要掏耳朵,是因为耳道频繁出现的痒感,这大多数与耵聍过多、过少相关,但除了这两个因素外,还可能与疾病因素相关。
1、耳道湿疹
耳朵每天都有异常的痒感,可能与外耳道湿疹相关,该症是外耳道皮肤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炎。如若没有及时干预频繁掏耳朵的话,可能会导致过敏症状加重,进而会出现黄色渗出物、黄痂。
2、外耳道疖肿
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发生感染后皮肤黏膜一旦破损、进水,会导致耳道瘙痒、疼痛。大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如若长时间无法缓解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3、中耳炎
中耳炎会导致短暂的听力下降,同时会有阵发性瘙痒、刺痛症状,是由于耳道出现感染所致。
4、螨虫爬入
床单、被套、枕套的卫生没做好的话,入睡时很可能会让螨虫爬入耳道内,除了会引起耳朵瘙痒外,还会出现耵聍变多、耳道酸臭等不适症状。
5、真菌性外耳道炎
该症顾名思义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大部分还会合并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内瘙痒,夜间症状会有所加重。
三、耳朵上出现这个症状,是猝死的“标志”?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传言称医生通过看耳朵就帮助患者确诊了疾病,救了患者一命,听着挺玄学的,这是不是真的呢?
1973年,Frank医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耳垂折痕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现象被称之为Frank征。这种现象是指从耳屏开始向后方延伸至耳垂后的一条约45度角的对角线折痕,如同将耳垂平分了一般。
研究人员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这道折痕的比例很高。
一项针对2万人为期35年的随访研究指出,Frank征的人约有60%罹患了冠心病。俄罗斯一项小型研究也发现,心梗患者有Frank征的比例达到了92%、心绞痛患者Frank征的比例达到了86%,健康人出现的比例仅有40%。
需要提醒的是,Frank征可能作为冠心病的前兆症状,但不绝对,出现该症后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耳朵异常。
1、耳朵疼痛
耳朵出现异常的疼痛感,如若还伴有心绞痛、胸闷症状的话,很可能是心梗发生的信号。
2、颜色异常
耳朵的颜色突然发白、发青或是出现紫黑色,很可能是在提示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或心脏功能不足。
3、听力异常
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持续性耳鸣,很可能是在提示内耳血液供应不足,也可能是全身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所致,说明心血管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下。
生活中,一定不要频繁掏耳朵,以免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
[1] 《为什么耳朵总发痒,却什么都掏不出来?》. 生命时报 2024年11月21日
[2] 《耳朵总是无缘无故发痒?可能是疾病作祟,别不当回事儿~》. 养生中国 2023年08月13日
[3] 《耳朵上有这条折痕,是心梗、猝死的“标志”?医生:警惕6个异常》. 家庭医生在线 2024年08月18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