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1129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高宗赵构狼狈渡江,经镇江府,过常州,到杭州。迫于舆论压力,他罢免了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他自己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宋高宗被逼迫退位,这是那个兵荒马乱时刻的一个插曲,史称“苗刘兵变”。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高宗赵构得以复位。
这里有一个涉孙觌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以及武功大夫李谟的插曲: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辖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此事,立马告诉赵明诚,恰巧赵明诚此时收到了调任湖州知州调令。他借此不再管江宁之事。李谟只好自己率兵部署防患于未然。果然,王亦趁夜在城内放火起事。亏得李谟早有准备,王亦等人从南门逃窜。成功遏制乱兵后,李谟去向赵明诚禀告,却发现赵明诚和两个高官昨晚已从城楼悬下绳索逃走。
生死关头之刻,赵明诚却做了临阵脱逃的小人。不过他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官职。话说赵明诚与李清照在江宁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当时赵回答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以,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望着浩浩汤汤的乌江,想起在垓下自刎的项羽,再暼身边的赵明诚,不禁感慨万千地吟出千古绝唱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虽是一弱女子却发出英雄般男子如此荡气回肠的诗句,赵明诚自惭形秽得无地自容,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他委屈地觉得,落荒而逃还有新皇,不也在一路奔逃吗? 一路颠沛南迁的44岁词人李清照,带着南下逃难时携带他俩半生心血凝结的十五车金石古籍受尽了苦楚。战乱中它们是极大的负担,时刻要担心兵匪水火的侵扰。李清照百感交集,在其《武陵春·春晚》她这样描写处处伤春的江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孙觌没有关注他俩的事,倒是对武功大夫李谟的奋力勇为却是大加赞扬,李谟去世后,孙觌以他善写墓志铭的拿手文笔写下长篇《武功大夫李公碑》。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九
该墓志铭的武功大夫李公何许人也?孙觌如此长文如此夸?依据李心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的记载终于知道了原由。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接着记载:“江东制置使吕颐浩至江宁舍馆未定,忽奉内禅诏赦遂会监司议皆莫敢对。”另据《宋故乐安先生墓表》记载,孙觌族叔兼启蒙老师的乐安(孙时)先生去世三十年后,仅剩学生李谟、孙迢、孙觌在世。
孙觌为一区区武功大夫李谟写下洋洋洒洒的讴歌长文,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那个以爱情为上,却临阵脱逃的赵明诚,这里哪有“靖康之难”孙觌所谓卖国求荣的身影? 怪不得岳飞之孙岳珂所著《桯史》卷六中这样赞许有加地评论道:“诧独《武功大夫李公碑》乃俨然一珰耳。亟称其高风绝识,自以不获见之为大恨。”
岳珂不仅赞扬了孙觌墓志铭写得漂亮,还恨不能立马拜见孙觌啊,可见他对孙觌大力支持抗金将士称赞有加。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乃升杭州为临安府。高宗虽下诏修京城,而还京之意终未决,车驾行幸未有定向。九月,为灭赵构断宋,金兵又渡江南侵,高宗即率臣僚仓慌南逃。高宗南渡以来,长江以北的国土丧失殆尽,建康(今南京)成为前线,东南重镇杭州(今浙江)的地位便日益重要起来。
十一月初六,孙觌试吏部侍郎,仍兼权直学士院,孙觌按惯例,写了《谢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表》”高宗用朝臣,忽悠上,忽悠下。孙觌刚写完《谢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表》,不久,就又写下《辞免吏部侍郎状》”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九
这南宋朝政怎一个乱字了得,辞表及谢表都不知先后了。呜呼哀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记载:“(建炎二年十一月丙戌)给事中孙觌试吏部侍郎,仍兼权直学士院。”
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高宗表面上还得表现抗金,高宗让与孙觌齐名且为知己好友汪藻写了《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汪藻《浮溪文粹》巻一
须知,此文影响巨大。陆游《上殿札子第二篇》曰:“高宗皇帝宵旰焦劳,每欲俟小定而悉除之。故诏令布告天下白:‘惟八世祖宗之泽,岂汝能忘顾一时。社稷之忧,非予获己。止俟捍防之隙,首图蠲省之宜。’臣幼年亲见民诵斯诏,至于感泣。虽倾赀以助军兴,而不敢爱旋。属国家多故,金敌畔盟,虽所镯已多,终未仰称圣意。”见陆游《渭南文集》卷四
以此比汪藻为陆宣公。“汪彦章草赦书叙军兴征敛。其词云:“八世祖宗之泽,岂汝能忘一时。社稷之忧,非予获已。’最为精当,人以比陆宣公《兴元赦书》,然议者谓:自太祖至哲宗方七世,若并道君数之,又不应曰祖宗。’彦章亦悔之,信乎文之难也。”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汪藻(1079-1154)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见前文)、《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
建炎三年( 1129 年),孙觌被重新召至朝廷中枢,他通过努力成功为自己辩护,高宗驳回了御史马伸的弹劾,并委孙觌以重任。这年,孙觌四十九岁。
这里,孙觌创造了个成语:“急起直追”。成语出处:孙觌《鸿庆居士文集》云:"故今日之乱,且置无丰,元佑勿论,宜度时之所宜为者,急起而趋之,如拯焚救罔,不然,袭常祖故,以乱救乱,天下纷纷,何时而定也。"
虽然孙觌因朝廷官员间尔虞我诈的倾扎而一再推谢辞官,但是,高宗赵构却一再勉为其难地给孙觌加官进爵。其实,用现在的话,就是加任务,压担子,所谓能者多劳,要其拼死为南宋朝廷续命罢了。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一百四记载:
“渊自平江赴行在,遂有是命,诸将多不悦者。渊轻财好义,家无宿诸,每曰:“朝廷官人以爵,使禄足代耕。若切切事锥刀,爱爵禄,我何不为富商大贾耶!尚书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孙觌试户部尚书。”
是年初,在扬州,三月初三,孙觌试户部尚书。“(建炎三年三月辛巳)尚书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孙觌试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吕颐浩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这是孙觌入仕宦官生涯以来,以词臣身份第二次出任的最高官职。虽然靖康元年曾被钦宗匆忙短暂任命为吏、户二部尚书,高宗即位后依旧一直信任孙觌。对这次正式任命,孙觌深感荣幸,责任重大。
须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员、文人仕途上最堪夸耀的官位莫过于宰相和尚书啦。户部尚书,从二品,六部中户部为最高级长官,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为此,孙觌深感荣耀并为不辱使命,按惯例立马写了《谢户部尚书表》”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
孙觌先在文中论述了户部尚书的重要职责,“分掌三铨之法”、“任土纳四方之贡,持衡居万货之平”,接着描述了朝廷统治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承平岁久,奢汰日滋,好大喜功,悦新厌故,遂底鲂鱼頳尾之害,驯致牂羊坟首之妖。万乘蒙尘,不备纯驷;群氓挤壑,不糁羮藜”,用《诗经》中“鲂鱼頳尾”和“牂羊坟首”的典实现象深切地表现出当时民众水深火热、痛苦不堪的状况,叙述了许多人几乎难以存活的现实。
紧接着,孙觌还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是“六军之名籍,第挂空文;三省之司存,犹仍旧贯。吏部毁法,添差之冗;公车上书,特补之恩。学校儒官,尚从文具;图书册府,当俟太平”。从军队、三省、学校等多个方面来说明朝廷统治的腐朽败坏。孙觌的笔触直击社会现实和国家形势,从中可以窥得两宋之际的民生民情、官场风气、朝政局势等,也表达出孙觌忧国忧民、紧系民生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