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春节的小年有三件大事:祭灶、扫尘、办年货。
但翻开日历会发现,南北方的小年其实不在一天——腊月廿三、廿四,分别是南北方的大小年。
1传说节日来了我们只管热闹着,这里顺便分享一下其渊源。
据传说,小年的主角灶王爷生于普通张氏家,娶妻丁氏后外出打拼。多年后腰缠万贯,却回家休掉妻子另娶新欢。
谁料一把大火夺走了张财主的所有财产,最后落魄到讨饭为生。
在乞讨时,有个女主人给他下了碗面条,连吃三碗后发现,这熟悉的味道出自原配丁氏之手。
羞愧于斯,张财主一头钻进灶锅底,气绝身亡。
后玉皇大帝认为他尚知羞愧,便封其为灶王爷,每年过年前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好坏行径,到了大年三十再回到人间。
2 历史源自神话的节日是种寄托,虽然听上去有模有样,但要说有据可依,那还得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
据考证,早在商朝就有祭灶的风俗,但那时没有小年一说。
一开始是月祭,后因繁琐改成了年祭,但当时的日子也不是小年这天,如南朝时与腊八同过,宋朝时则将祭灶的时间改到了腊月廿四。
而在北宋时叫“交年节”,意为新旧交替,南宋时改名“小节夜”以区别“大节夜”。
那,
为啥北方的小年要“抢跑”呢?
清朝中后期君主为了节省开支,在每年腊月廿三举行祭天大典的同时,顺便拜了灶王爷。
在这一上行下效中,北方地区百姓便提前一天在腊月廿三过小年。
显而易见,这不是抢跑,而是自上而下的简单、节约风!
3 当下虽然日期不同,但南北方人对“小年”都有着同一种期待,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而象征性的活动便是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这种感觉,上初中以前最热烈。
寒假从腊月十几开始放起,对新年的期待要从腊八节开始。好不容易盼到小年,感觉一年到头最快乐的几天就要来了。
帮忙打扫房屋除尘、赶集采办年货,日子穷些,但很有味道:雪白的大地、火红的灯笼、响亮的鞭炮……
正月十五以前都是年,则延长了这份快乐。
但自从上高中之后,年味逐渐远去,从学业到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谓事业,让小年的仪式感没了踪影,这会还正在忙碌着。
连返乡启程的路,都还没踏上。
怎么说得有点伤感乃至于负能量了,不妥不妥,我们其实都很好,换一种心态去迎接新年的前奏曲——小年,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