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宣传队,各大军区(军兵种总部)都有专业的文工团。部队各军、师、团、营都有半专业和业余的宣传队。那个年代,如果一个部队没有自己的宣传队,是很难想象的。
部队的宣传队,是由各部队的宣传部门负责组织管理的。军有政治部宣传部,师有政治处宣传科,团有政治处,这些部门直接负责宣传队的各种安排管理。营没有具体部门,一般由副教导员负责组织管理。
由于军师团营级单位没有文工团那样的编制,所以宣传队的人员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的(也有专门征招文艺兵的)。宣传队的人员来自各基层单位,经过挑选集中在一起,就组成了宣传队。
当年部队各级都组织一个或大或小的宣传队,既是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也是丰富部队干部战士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部队层层搞各种各样文艺汇演的需要。如果一个单位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宣传队,单位的政工领导和文化宣传部门的工作一定不给力。所以,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看齐,互相攀比。宣传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质量也相对越来越好。以至于招兵时有的部队很注重招文艺兵,挑选能歌善舞的、会吹拉弹唱的有文艺细胞的兵员。
像军师一级单位常年都有一支自己相对固定的脱产半脱产宣传队,团营一级单位一般都是人员相对固定但不是常年半脱产脱产的宣传队。宣传队的规模一般根据部队级别大小来组织,大单位有五六十人,小单位有二三十人。大单位人强马壮,人才济济,有的甚至能够排练演出全版样板戏的舞剧和京剧。小单位没有这么多人才,只能演一些小节目。
在宣传队伴奏乐器方面,大单位比较全面,西洋乐器、铜管乐器和民族乐器一应齐全,因为有经费支持。小单位一般都是比较简单,一般以民乐和手风琴之类为主的,西洋乐器非常少。
部队为了鼓励和激励各部队办好宣传队,经常会组织各种规格的文艺汇演,提高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和节目质量。我记得1972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纪念。为了弘扬讲话精神,全军掀起了文艺创作演出的高潮。
很多至今仍然流传的歌舞都是那个时期创作的。像北京军区文工团的歌舞剧《草原女民兵》,沈阳军区文工团的歌舞剧《边疆女民兵》,福州军区文工团的歌舞剧《海岛女民兵》等等。
当年我们部队是一个营级单位,由于是通信部队有女兵,所以宣传队也是办得风生水起,人才济济。宣传队每年不定时集中,排练演出,丰富部队文化生活。我的同年兵很多都成了宣传队的文艺骨干,令人羡慕。
我的战友自编自导自演,表演了很多反映通信兵特点的小节目。像表演唱《忙碌的总机房》,说唱《我是海燕》,双人舞《巡线路上》等等。这些短小精悍的节目,在省军区汇演时,都斩获了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