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夏天,华北平原上的太阳毒辣辣的,晒得人嗓子冒烟。
清河军区的日子不好过,小鬼子的扫荡一波接一波,像赶鸭子似的,把大伙儿撵得到处跑。
战士们手里就那几条老掉牙的枪,子弹比金子都稀罕,打一枪都得心疼半天。
这天一大早,鬼子又进村扫荡了,枪炮声轰隆隆地响,跟过年放鞭炮似的,只不过这鞭炮是要人命的。
战士们赶紧躲进了高粱地,那高粱秆子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像一道绿色的墙,把鬼子挡在了外面。
躲在里面,能听到鬼子砸东西、踹门的声音,还有女人的哭喊声、孩子的尖叫声,听得人心都揪起来了。
空气里弥漫着烧焦的味道,那是鬼子放火烧房子,这帮天杀的!
为了改变这被动挨打的局面,上级交给李干事和王恺一个艰巨的任务:进城跟地下工作者杨仲信接头,搞点情报和武器回来。
这任务,危险得很,跟在鬼子眼皮底下跳舞没啥两样,一个不小心,脑袋就得搬家。
为了不引起鬼子的怀疑,他们扮成卖枣的小贩,背篓里装的可不是枣,那是希望,是翻盘的希望!
两人一路走,一路提心吊胆,生怕撞上鬼子的巡逻队。
到了城门口,伪军盘查得那叫一个严,跟篦子似的,恨不得把人扒光了检查。
李干事笑嘻嘻地跟伪军套近乎:“长官,俺就是个卖枣的,这枣可甜了,您尝尝?”说着,抓起一把枣塞到伪军手里。
伪军尝了尝,还真甜,挥挥手就让他们进城了。
进了城,两人按照约定好的地点,在顺义客栈附近转悠。
可都过了好几天了,枣也卖得差不多了,老杨就是不见人影。
王恺急得直挠头:“老李,这老杨咋回事?不会放咱鸽子吧?”李干事心里也打鼓,但还得稳住王恺:“再等等,说不定老杨有啥事耽搁了。”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的时候,偏偏撞上了鬼子的巡逻队。
这帮鬼子眼睛贼尖,一眼就看出两人不对劲。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鬼子就围了上来,要搜身。
这下可糟了,身上藏的家伙要是被搜出来,那就全完了。
李干事当机立断,大喊一声:“跑!” 拔出手枪就朝鬼子开火。
王恺也跟着掏枪射击,两人且战且退,无奈鬼子人多势众,寡不敌众,最终被俘了。
被鬼子押到据点,一个满脸横肉的“黄队长”开始审问他们。
这“黄队长”看着凶神恶煞的,手里还盘着一串佛珠,真是个笑面虎!
他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你们的枣卖得怎么样啊?” 李干事心里咯噔一下,这问话,咋听着这么耳熟呢?
突然,他反应过来,这不就是老杨和他们约定的暗语吗!
原来,这个“黄队长”就是杨仲信!
他为了掩护身份,才故意装成伪军的头头。
这下,李干事和王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老杨把事先准备好的情报和武器交给他们,为了掩人耳目,他还让李干事开枪打伤他的腿,制造他抓捕两人的假象。
李干事看着老杨腿上的血,心里难受得不行。
他知道,这一别,可能就再也见不到老杨了。
老杨说了一句:“革命者永远是年轻”,这话,李干事一辈子都忘不了。
几天后,李干事和王恺安全返回了清河军区,把情报和武器交给了上级。
这份情报,可是个宝贝,上面记载着日军准备在渤海湾集结部队,规模很大,看来鬼子是要搞大扫荡了。
有了这份情报,咱们就能提前做好准备,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惊险的敌后谍战,靠的是智慧,是勇气,更是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正是有了无数像李干事、王恺和杨仲信这样的无名英雄,咱们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想那年月,革命不易,可为了新中国,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再难也得干!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