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小时候被大人们问起长大后的理想,各位是怎么回答的?"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两部经典电影的播出,直接把"侦察兵"这个职业送上了当时孩子们的理想职业榜首。一部是1954年上映的《渡江侦察记》,主演是才子气质拉满的孙道临;另一部是1974年的《侦察兵》,主演是俊朗硬汉王心刚。
有意思的是,《侦察兵》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觉得这是《渡江侦察记》的翻版。确实,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侦察兵的故事,剧情也有些相似之处。但真把这两位演员塑造的侦察兵形象放在一起对比,那味道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渡江侦察记》里,孙道临饰演的李连长,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战士。他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关键时刻又能当机立断。
再说王心刚在《侦察兵》中饰演的郭锐,那简直就是帅到天际!别说当时的观众了,就连现在的网友重温这部电影,都要感叹:"这颜值,放在今天也是顶流水平啊!"特别是他骑着白马,穿着国军制服打入敌军内部的造型,直接把荧幕帅哥的标准拉满。
有趣的是,这两位后来都被评为"22大明星",算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演员了。但他们演绎的侦察兵,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子。
要说区别在哪儿?孙道临把李连长演成了一个"能看见、摸得着"的真实军人,而王心刚的郭锐则更像是我们心中那个"完美无缺"的侦察兵形象。
一个接地气,一个理想化,但都深深打动了观众。
为啥会这样?这里头大有来头。
说到底,这两位演员的"侦察兵之路"都有点意外。
孙道临可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15岁就开始写小说,17岁就考进了燕京大学哲学系。在他的演艺生涯里,基本都是演知识分子角色,什么《大团圆》里的多愁善感三弟,《乌鸦与麻雀》里文质彬彬的华洁之,那叫一个本色出演。
谁能想到,1951年的一次赴朝慰问团经历,让这位"文艺青年"对军人生活有了全新认识。在战场上的见闻,为他后来出演李连长打下了意外的底子。
但要说演军人,当时上影厂的领导们都摇头:这么个书生气的演员,怎么可能演好侦察兵?
多亏了汤晓丹导演慧眼识英。他看中的就是孙道临身上那股子蓬勃朝气和智慧劲儿,觉得特别符合李连长的人设。
再看王心刚这边,他42岁才接到《侦察兵》这个本子,还是因为原定主演张勇手临时被《南征北战》剧组抢走,这才有了他的"救场"表演。
但说实话,王心刚演军人简直就是天生的。人家早早就当过兵,在部队里摸爬滚打过,那股子军人气质根本不用演。
你看他站那儿,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一个从文转军,一个从军入文。孙道临靠着对角色的深入琢磨和实地体验,硬是把一个文人演活成了让人信服的侦察兵连长。
而王心刚凭借自己的从军经历和过硬的外形条件,把荧幕侦察兵的形象推向了颜值巅峰。
但说到表演风格,两人可就截然不同了。要不要听听他们在片场都经历了什么?那可都是不得了的故事。。。
说到表演,这两位可都是拼命三郎,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孙道临为了演好李连长,可是下足了功夫。专门跑到海南岛部队,跟真正的侦察兵同吃同住同训练。还特意去找当年的渡江英雄连连长取经,就为了把这个角色的神韵拿捏得死死的。
最绝的是,拍摄期间他还发着高烧。但为了不耽误进度,硬是咬牙把所有镜头都拍完了。
而关键在于,孙道临没有把李连长塑造成什么超级英雄,而是演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
再看王心刚这边,他在《侦察兵》中的表现可就"神化"了不少。倒不是他演技不行,你看他在《红色娘子军》、《勐垅沙》里演得多好。
但在这部戏里,他必须得时刻保持"英雄状态"。
为啥呢?这就得说说那个年代特殊的创作要求了。"三突出"原则下,正面角色必须得拍得帅气、明亮,眼睛里还得放光。
所以王心刚的每个特写都显得那么神采奕奕,浑身上下都透着英勇神武的气场。
但这样一来,观众记住的可能就只剩下他那张帅脸了。再加上剧情老套、人物脸谱化严重,连当时的小朋友都总结出来了:"好人都是浓眉大眼国字脸,坏蛋全是贼眉鼠眼小分头。
不过说真的,王心刚的扮相确实无可挑剔,更符合大家心目中对侦察兵的想象。只是相比孙道临把李连长演成"活人",他的郭锐终究还是带着些许"神话色彩"。
但你别说,这两种表演风格在当时都火得不得了。
说起这两部戏的拍摄过程,那可都是一波三折。
《渡江侦察记》拍摄期间,剧组可没少吃苦头。又是地震,又是洪水泛滥,条件艰苦得不得了。但你猜怎么着?孙道临这个演员组长,愣是化身多面手。
台前是演员,幕后当道具搬运工,还客串生活调度员,甚至当起了抗洪指挥官。
而《侦察兵》这部戏虽然拍摄条件好点,但也有自己的难题。剧组汇聚了于蓝、于洋这些大牌,还有于绍康、安震江、杨雅琴、方辉等实力派演员。
就说安震江吧,为了演好敌搜索队队长王德彪这个角色,天天在家画图纸研究表演,就为了让每个动作、表情都恰到好处。
于绍康演的还乡团团长,虽然戏份不多,但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见一次就忘不了。
但真正让这两部戏成为经典的,还得是那些广为流传的台词。
孙道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成了几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而王心刚在《侦察兵》中的"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啊?"也是脍炙人口,连小朋友玩打仗游戏都要学着说两句。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这两部戏最后的观众反响如何?且听我道来。。。
说到这两部电影的影响力,那真是一个爆表!
1954年春节,《渡江侦察记》一经上映,立马引起轰动。观众们都被孙道临演绎的李连长圈粉了,都说这才是真实的侦察兵形象。
这部戏也成了孙道临的转折点,此后他还在《南岛风云》《红色的种子》中出演了不少军人角色,一改之前的文弱形象。
到了1974年,《侦察兵》上映时,那更是场面火爆。那会儿能看的电影不多,观众们就跟赶上了及时雨似的。
虽说剧情上有点老套,服装上还闹了个乌龙(明明是49年前的故事,却穿着65年式军装),但架不住王心刚太帅啊!一出场就把观众的眼睛给抢走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直接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50-60年代的孩子们,一说起理想,十有八九都要当侦察兵。
打仗游戏里必有侦察兵角色,连说话都要模仿电影里的腔调。
但仔细想想,这两种侦察兵形象为啥都能成为经典?
可能是因为孙道临演的李连长,让我们看到了军人最真实的一面;而王心刚的郭锐,则满足了我们对英雄的想象。
一个接地气,一个够理想,恰好满足了不同年代观众的需求。
放到今天再看,这两种表演风格都给后来的军旅片带来了深远影响。有人追求真实质朴,有人偏爱英雄主义,但都在试图塑造出打动人心的军人形象。
所以说,时代在变,但对英雄的向往和追求从未改变。无论是孙道临的率真自然,还是王心刚的英姿飒爽,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军旅题材作品,为我们带来既真实又理想的银幕军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