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高考了,这个时候如果去采访一个高三学生,问他是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估计会自找没趣。
争分夺秒地复习、翻来覆去地做题,你会快乐吗?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人,说那话。
但是孔圣人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圣人的说法与高三学生的体验完全是两回事,难道是孔圣人错了。
孔圣人当然没有错,是你理解错了,你误解了孔圣人的本意,当然与现实体验有区别。
不是我迷信孔圣人,孔圣人虽然还被尊为“圣人”,但早已走下神坛,我对他既无迷信的意愿,也无拍马的必要。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把“学而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复习”“温习”,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大家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当然要这么教。温习、复习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哪个老师讲完课都会布置作业,提出要求,下次上课还要检查。你要是上完课没复习,第二天肯定挨批。
高三学生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点需要学习,大把的时间都是用来复习,书一遍一遍地背都翻烂了,题目是一套一套地做都快吐了。复习、温习确实无快乐可言。
那怎么“习”才能“说”呢?咱不去“复习”“温习”,咱“练习”“实践”一下看看。
“习”字的甲骨文本意是小鸟练习飞翔。老鸟教给小鸟飞翔的知识和技术,并给小鸟定下目标,小鸟不断地练习学会飞翔。
孔圣人拿鸟比人,绝无骂人之意。
小鸟通过练习学会飞翔,获得了自由和觅食能力,它是快乐的。
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个学生规模是非常庞大的。那个时候,孔圣人收弟子的条件并不高,只要能够拿出两块干肉作为拜师礼,大抵是可以入室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会有费用支出的,这些费用从哪来呢?国家不可能给,因为孔圣人办的是私学;孔圣人自己也没有钱,他3岁丧父、17岁丧母,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那是因为孔圣人办学是以职业教育为主。
七十二贤人是贵族子弟,读书费用自然没有问题;三千弟子大多是寒门庶族,送了两块干肉,家里也就没有什么余粮了。所以孔圣人对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是分类实施,有所侧重的。
针对三千弟子孔圣人办职业教育,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很快就能见到实效,让学生能够赚到钱。
孔圣人办的职业教育专业是“丧礼”,当然这个专业名称是我临时起,不一定准确,但是教育内容大概齐就是这样。
孔圣人是尊崇周礼的,他心心念念地就是恢复西周礼制,所以对“礼”研究得非常深,于是他就设计了一套办丧事的流程和仪式,他在社会上倡导按这套流程和仪式来办丧事,然后把这套流程和仪式教给弟子们。
弟子们上完课就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还能赚到钱,所以孔圣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弟子们的现实体验非常符合。
你不用替孔圣人担心客户问题。
孔圣人生活的时代人均寿命只有35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时代,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人民受到了教化,家里死了人就按照规定的“丧礼”来办,掌握“丧礼”的是孔圣人的弟子,于是弟子们就能够“时习之”,当然也就“不亦说乎”了。
高中学习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高考,拼命的温习、复习,当然没有“不亦说乎”的体验感。
那职业教育又如何呢,能不能让人“学而时习之”进而“不亦说乎”呢?
我没有研究,也没有数据支撑,但就所见、所闻来看,估计也不会乐观,这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人们都希望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不愿意读职高、高职,固然有认识上的偏见,恐怕与当下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关系更大。
在职业教育方面,虽然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孔圣人仍然可以做我们的榜样,给我们以启示。
要能够“学”到真东西,职业教育以技能学习为主,学到的技能应是真技能、社会需要的技能。
要能够“时习之”,给大量的实践机会,技能性人才就是要多练,光说不练假把式。
要能够有价值感,学到的东西对就业有帮助,可以赚到钱,不担心吃饭问题,满足生活需求;可以体面的生活,付出的劳动受到尊重,满足价值需求。
果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不只是圣人的教诲,而是成为更多人的现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