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个戏剧化的决定——紧急戒严令。
但是,这个被外界戏称为“现代史上最短命”的戒严仅维持了6个小时便宣告结束。且事情并未随着戒严令的撤销而平息,反而在第二天掀起了更大的风波。弹劾动议案、内乱罪调查、军方分裂,以及半岛局势潜在的危险苗头,让这场危机呈现出愈发复杂的面貌。
尹锡悦试图通过“强力一击”来应对他政治支持率的急剧下降,据悉,他的支持率在11月时已跌至17%,这低到谷底的支持率刺激了。尹锡悦意图用这场戒严向在野党示威,指控他们为“从北势力”,试图通过这一行动巩固政权。
但是,他不知是慌不择路,还是一时的冲动,这个仓促的戒严令发布后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遭到了来自议会的迅速反击,韩国国会以190票对0票的压倒性结果否决了戒严令,而执政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裂迹象。而李在明不仅得到了国民的上街回应,还同在野党以最快的速度联合起来,推动了针对尹锡悦的弹劾程序。
就在12月4日下午2点40分,六大在野党联手正式提交了弹劾动议案,根据韩国法律,弹劾案需在提交后24至72小时内进行表决,并需要获得300个席位中至少三分之二(即200票)的支持才能通过。在野党目前拥有192个席位,离弹劾通过的门槛仅差8票。换句话说,只要执政党中有少数议员倒戈,弹劾案就会成功。
不过,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在当天召开了两次紧急会议,明确表示将反对弹劾案,但党内的态度并不是一个声音。有议员提议将弹劾案交由宪法法院裁决,认为这是化解危机的最佳方式;另有部分议员公开表示,尹锡悦应当对戒严事件负责并主动辞职。
同时,尹锡悦的执政团队也在急剧瓦解中,国防部长金龙显于12月4日递交辞呈,表示对紧急戒严令的混乱后果负全责。尹锡悦虽迅速接受辞呈,并提名驻沙特大使崔秉赫接任,但这一举措并未平息舆论的愤怒。身边人走了,那尹锡悦眼看着就是要“众叛亲离”了!
而且,金龙显的辞职不仅象征着执政阵营的分裂,也进一步削弱了尹锡悦的政治根基。更重要的是,金龙显连同其他几名高官已被举报涉嫌“内乱罪”,韩国警方随即展开了相关调查。12月5日,国家调查本部正式接手案件,将尹锡悦列为调查对象。
此外,戒严令事件的另一个核心是军方的态度,作为执行戒严的主力,韩国第一空输特战旅团快速进驻首尔街头,封锁国会,并试图逮捕以李在明为首的在野党领导人。
只不过,军方其他力量对这一行动持保留态度,许多部队选择沉默,甚至有部分军队明确反对尹锡悦的决定。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李在明成功突破封锁进入国会,并迅速组织起反戒严的统一战线,这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举措让尹锡悦陷入更大的孤立之中。
并且,戒严事件还加剧了外界对韩国政局稳定性的担忧。12月4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举行紧急会议,强调对朝方的警戒监视,但也明确表达了对尹锡悦行动的不满。北方尽管暂时保持沉默,但韩国国内对朝鲜可能趁机采取行动的担忧已悄然升温,本来双方都水火不容了,前段时间连公路都炸了,韩国再闹这一出,北边不偷着乐才怪!
另外,尹锡悦若试图通过挑衅北方以转移国内注意力,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美国对此事件的态度颇为微妙。白宫表示并未事先收到戒严令的通知,并对其快速撤销表示“宽慰”。日本则取消了计划中的高级别访问,进一步体现出盟友间的不满情绪。
而且,在经济上,戒严事件的后续效应同样很严重,尹锡悦执政期间,经济改革未见成效,国内物价飙升、民众生活压力增加。对日本的妥协政策更是让他失去了保守派的支持。这场戒严风波显然进一步削弱了韩国的经济信心,并可能对韩元汇率和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整体看来,这场“6小时戒严”虽然已经结束,但引发的后续效应才刚刚开始。弹劾案表决、警方调查、军方分裂等因素让尹锡悦的执政基础几乎土崩瓦解。即使他能够在短期内避免被弹劾,未来的执政也将困难重重。而无论是党派间的极化,还是民众对现状的普遍不满,都表明韩国政坛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
想逃离青瓦台魔咒,原来死得更快[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