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献王朱椿:皇帝钦点的蜀秀才,用礼乐教化蜀地的大明第一贤王

钱越说史 2024-03-18 09:18:35

众所周知,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封邦建国,藩屏帝室”思想指导下,明朝对皇子实施封建制度,274年间共有84人受封亲王(包括追封),正式之国成为藩王的共有51国(包括靖江王),传承到明末的有30余家。这么多宗藩,出现贤王的概率非常大,我们前面已经认识过好些贤王。可若是要求一支宗藩历代藩王都是贤王,这就有点为难人了。

巧合的是明代宗藩之中就有这么一支历代藩王都以贤著称的宗室,它便是就藩四川成都的蜀藩。明代蜀藩的历代蜀王都十分贤德,历朝皇帝往往以蜀藩诸王为榜样,要求天下诸藩向其看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蜀藩的缔造者,有大明第一贤王之称的第一代蜀王:朱椿。

自幼才情卓绝的蜀秀才

朱椿,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十八日,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生母郭惠妃。提及郭惠妃就不得不说一下其父。郭惠妃的父亲便是著名的郭子兴,为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领袖之一,朱元璋能起势,离不开他的提携。同时,郭子兴既是郭惠妃的生父,也是马皇后的养父,所以妥妥的是朱元璋的老泰山。

郭子兴剧照

洪武三年(1370年),老朱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诏建滁阳王庙。朱椿未之国前,曾长期负责外祖父的祭祀事宜,其后转由当地卫所负责。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明太祖第二次册封诸王,此次共有五人封王,一人改封,朱椿也在其列,被封为蜀王,藩地四川成都。

起于草莽的明太祖对子孙的教育又非常用心,早在称帝之前就聘“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宋濂教授诸子,称帝后设大本堂专门教育皇子。自幼“天资智睿,英敏而好学”的朱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朱椿与宋濂这位当世顶级大儒过从不多,却深受其影响。洪武五年(1372年),宋濂任太子赞善大夫,为皇子们拟定教育内容。当年长的兄长们在凤阳老家挥洒汗水,学习军事素养和军事指挥才能时,朱椿正在皇宫中抱着宋濂选定的书单“之乎者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朱椿,身上书卷气浓厚,行为举止优雅得当,颇有一股古之贤者的气象。

当然身为藩王,只会掉书袋是绝对不行的,毕竟肩负着“藩屏帝室”的职责,武功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项目,等到一定年龄必须学习军事技能。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下达修建成都蜀王府的诏令,“以蜀先主旧城水绕处为外垣,中筑王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年已15岁的朱椿接到老爹的诏令:收拾东西,到中都凤阳阅武。

凤阳中都遗址

为保证藩王们能顺利履行“藩屏帝室”任务,明太祖赋予了他们军事指挥权,身边还有由精锐士卒组建的护卫军。一般藩王护卫在其受封后便会组建,前往地方阅武时,护卫军随行,作为其实践军事技能的班底。

蜀藩的护卫军名为成都护卫,具体组建时间不详,但不会晚于洪武十五年,因当年九月缓建蜀王府的敕谕提及成都护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月,改成都护卫为成都左护卫,并置中、右二护卫,成都三护卫正式成型。

朱椿在阅武期间亦不忘读书,于住处“辟西堂,以读书自娱”,延揽当世名士李叔荆、苏伯衡等儒士探讨经史。

果然读书人走到哪里,首先想的都是读书。这一举动非但没有拖他阅武的后腿,反而使其自身的学识和军事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整个人“容止都丽雅,有儒素风”,为以后治理蜀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太祖对此非常欣慰,以“蜀秀才”呼之。

两次平定叛乱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成都蜀王府修建工程接近尾声,明太祖诏蜀王朱椿回京。经过一番叮咛,一系列准备后,次年正月初二,朱椿正式拜别父皇,由长江溯江而上之国成都,开启独镇四川,悉心治蜀的人生模式。

蜀地留有不少关于蜀王之国成都的民间传说。传言朱椿一心行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市)时,遭遇狂风肆虐、江水暴涨,船不能行。朱椿就地虔诚地向上苍祈祷。很快,大风停止、降水回落,船只得以继续前行。抵达成都后,修建了一座五龙庙,祭祀水神。

朱椿之国成都,四川历史就此翻开新的一页。正式就藩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不过摆在第一位的当属稳定全川。

四川盆地地形图

四川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周边被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脉、云贵高原等环绕,地形相对闭塞,又是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的紫色土主要分布区,盆地西部为面积广大的川西平原,故被称为“天府之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可相对闭塞的环境,又让巴蜀具备了割据优势,故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之说。元末大乱之时,明玉珍割据巴蜀,以重庆为都城,建立大夏政权,史称明夏。直到洪武四年(1371年),大明才兼并明夏,一统全川,算是较晚纳入治下的地区之一。

何况紧邻川西平原的川西高原地区历来属于羁縻统治区,土司才是当地的天,时局不靖时会对川中构成威胁,比如明初。

正月十七日,尚在之国途中的朱椿收到急报,“西番蛮人”作乱,烧毁黑崖关。黑崖关又名三牙关,位于今汉源县清溪镇,自古为茶马古道要隘,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此设关。一旦让西番蛮人掌控黑崖关,便可突入川中。事实上,时局也是这么发展的,西番蛮人一路烧杀抢掠烧,在川中祸患深重。

朱椿作为镇守川地的蜀王,维护地方安定责无旁贷。年仅弱冠的朱椿展现出了自己果决的一面,利用战时可指挥藩内部队的特权,命四川都司都指挥使翟能、同知徐凯统帅一万三千人,随正好在川的岳父凉国公蓝玉(上年奉命整修四川城池,估计是为女婿之国保驾护航)出击,同时向父皇通报此事,附上自己的处理意见。

次月,蓝玉露布报捷,奏称已击破西番蛮人,顺带着把趁火打劫人攻围大渡河千户所的嵓州杂道蛮人一道讨平,将土官副使观著等枭首。总之,此次西番蛮人之乱,在朱椿翁婿的通力配合下,很快被平定。

蓝玉剧照

明太祖对此十分满意。当年七月,命镇守四川的景川侯曹震会同蜀王朱椿、凉国公蓝玉从征南将士中择取“历年久而获功多者”,补足成都三护卫缺额。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松潘卫所属的纳卜、薛卜、任昌等寨又发生叛乱,杀害官军。松潘卫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城池的山脚下就是奔腾不息的岷江,“扼岷岭,据江源,左临河陇,右达康藏”,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汉唐以来一直驻军于此。明初先后设松州卫和潘州卫,后合称松潘卫。此等要地自然不容有失,朱椿奏请派遣都指挥佥事尹林等人,带步骑兵5000人前去平叛。

“(五月)乙亥……四川松潘卫纳卜、薛卜、任昌等寨番寇不时窃发,杀害官军,蜀王奏遣都指挥佥事尹林等率步骑五千讨平之。”(《明太祖实录》)

以礼乐治西川

从上述俩次用兵可以看出,朱椿尽管拥有较大的军事权力,但他选择坐镇后方,并不亲自带兵出征讨伐。相较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植等经常领兵出战的兄弟们而言,不免有些逊色。然而,他的施政能力在兄弟中绝对属于最顶尖的一档。

自古只有马上得天下,没有马上治天下,朱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军事之外。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被父皇以蜀秀才相称,修身之道自然不会差,他的治蜀方略也与自身品德一脉相承。

明太祖通过《皇明祖训》等,赋予藩王大量特权,形成宗室犯法与庶民不同罪的格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宗室因此跋扈,服务于宗室的各类人员也仗势欺人,在藩地横行霸道。

有鉴于此,朱椿一到成都,就颁布《谕长史司》、《谕三护卫》、《赐指挥》、《谕镇抚》、《赐良医》、《赐教授》、《付纪善》等一系列针对王府内臣和外臣规范性文件,针对性的对相关衙署、人员给予政策性规范。

宋濂画像

如长史司相当于藩国的外廷,主管王府事务,在藩王手握实权的时代其职非小。朱椿在《谕长史司》中,既对长史司官员的职务职责进行了明确,又确立了本府给予的供养政策,让他们能够专心本职工作。

“今长史乃予之家相,儒臣乃予之宾友,苟非其人,安能逸识者之清议?获罪与斯文,非予敢加责也。盖闻广孝以化俗,推恩以及人,王政之本也。今府中文武群臣,有垂白之亲者,或已在官,而或尚留故乡,其禄虽足以自给,然实际婚丧之用,皆于此焉出。所费至广,安能奉养而无关哉?今访问有具庆者,及父在者,母在者,定为三等,岁时给币藏,以助群臣之供养《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旨哉言乎!若夫移孝为忠诚,有望于诸公也。其懋敬之哉!”(《献园睿制集·谕长史司》)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朱椿能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善用人才,这与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息息相关。宋濂被流放蜀地时,曾给朱椿去信,鼓励他“明经树德,以濂洛诸贤自期”。“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洛阳二程,皆为盛行于元明时期的理学开创者。

朱椿没有辜负宋濂的期待,对蜀藩长史司之首左长史、以清廉著称的陈南宾非常敬重,以肱骨老臣相称,造安车以赐,还特意为其建造了一个住所,名为“安老堂”。

就藩成都后,继续招揽人才,优待儒士。洪武时期,后来有“天下读书人种子”之称的方孝孺尚未受到重用,正在汉中府任教授,朱椿延请他到成都充任世子朱悦燫的老师,尊以殊礼,不名而以先生相称,又赐其读书处名为“正学”,“正学先生”之称就是因此而来。

在这些贤才的影响和指导下,朱椿确立了“以礼乐治西川”的治理策略,为此专门发布《劝学教》,内中称:“予荷宗庙之灵,皇上恩命,分封于蜀。至国以来,唯恐不能抚导士民,移风化俗,以称君亲属任之。”要求有司在蜀地兴学校重教化。

方孝孺剧照

对此,蜀王本人以身作则。某次朱椿前往成都府学教课,发现府学的博士们(府学教授)薪资非常微薄,生活困难,遂拿出自己的岁禄信心补贴,定下每人每月给予一石米的补助额度。其后,此举成为定制,被历代蜀王所遵循。

为培植蜀地学风,教化民众,朱椿结合本就四川发达的印刷业,发挥自己身为藩王的优势,组织人手刻书,“遇古书可以表范厚俗者,刊印以惠后学”。在他的影响下,蜀刻本在明代藩刻之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典籍数量,还是精美程度,成为明代藩刻本中的佼佼者。

朱椿还开设义学,聘请老师对王府所属的文武官员子弟进行教育。这在当时实属难得,体现了他体恤臣僚的一面。

崇文重教的同时,朱椿还非常重视佛、道事务,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高僧圆行都有交往,要求各地维护好文庙、学宫、佛寺、道观、神祠、古刹等,重建、修建了青羊宫、上皇观、中峰寺、万福寺、圣寿寺、云台观等寺观。

修整古建筑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改变了武侯祠的格局。自三国至元代,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与武侯祠同处一个区域,彼此为邻又各自独立。蜀王朱椿拜谒后,以武侯祠逼近刘备墓和庙不合礼制为由,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下令废去位于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将诸葛亮移到昭烈庙主殿东庑附祀,同时在西庑增祀关羽和张飞,形成目前的君臣合庙格局。但是成都人并不领情,沿袭以往的习惯,将合庙后的昭烈庙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

对于川西羁縻地区,朱椿反复分析当地土司为何会经常叛乱,发现除对方“畏威而不怀德”外,还与经济往来不公有关。为杜绝再生乱事,在保持军事压制的同时,重新任命一批务实的官员负责茶马交易,同时给予边疆民族一定的优待。

明太祖对他的这一做法很有意见。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敕命负责四川军事的右军都督府严加防范外,派驸马都尉谢达赴四川告诫大舅哥,命他改弦易张。

“癸亥,遣驸马都尉谢达往谕蜀王椿曰:‘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迩因边吏讥察不严,以致私贩出境,为夷人所贱。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今惟易红缨杂物,使番夷坐收其利而马入中国者少,岂所以制夷狄哉?尔其谕布政司、都司严为防禁,无致失利。’”(《明太祖实录》)

朱椿表面上是尊崇了,转身却依然如故。

阿越说

朱椿秉承着“广孝以化俗,推恩以及人”的思想,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的宽政措施,使得四川百姓负担大减,民族矛盾得到缓和,百姓由此安居乐业,为明代四川两百多年的大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朱椿赴京朝觐四哥,踏着侄子的鲜血君临天下的明成祖,对诸藩多有戒心,但对蜀王治蜀的表现却大加赞赏:

“丁酉,蜀王椿辞归,赐敕谕曰:‘贤弟天性仁孝,聪明博学,声闻昭著,军民怀服。然蜀地险要,夷獠杂居,奠安绥抚,付托甚重,凡百自爱,以副兄怀。’赐椿钞二万锭。其从官赐钞有差。”(《明太宗实录》)

《献园睿制集》

成化二年(1466年),第六代蜀王,朱椿的曾孙蜀怀王朱申鈘(音yǐ)将其生前作品集结成册,名之为《献园睿制集》,予以刊行。诚如其在序言种所言,一方面是不忍先祖的功业湮灭,另一方面也是为重申朱椿当年制定的制度。

正是在朱椿所定制度的约束下,蜀藩成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个历任藩王皆为贤王的宗藩。故而“大明第一贤王”的称谓,朱椿当之无愧,也应当为后世所景仰。

相关文章

赵王朱杞:明太祖之子,却被刻意忽视,只因古代幼儿没“人”权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钦赐恶谥,令皇室丢脸、子孙蒙羞的荒唐王爷

潭王朱梓:明太祖在藩诸子中唯一被老爹削去护卫,不给谥号的亲王

齐王朱榑:两度被废为庶人,自古至今罕有如此作死者

周定王朱橚:被帝后宠坏的嫡幼子,云南旅游小达人

2 阅读:167

钱越说史

简介:一起聊聊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