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5年,法国已经开始筹备量产夏尔B1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虽然在设计思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实战中以坚实装甲著称,当时的小口径反坦克炮很难有效击穿,不过法国人并不满足,他们希望继续强化坦克装甲防护,于是开发了夏尔B1 Ter重型坦克。
B1
已服役的B1坦克其实有两个版本,包括初期的薄装甲版本和B1 Bis,它们都是在长车体上装了一个小型炮塔,车体前部有一门只能调节仰角的75毫米炮,它可以发挥突击炮的作用,用榴弹轰击工事、建筑,小炮塔内安装一门47毫米炮,它可以发射高速穿甲弹进行反装甲作战;两种坦克的主要区别在于装甲,薄装甲版的正面装甲厚度只有40毫米,B1 Bis则把正面装甲提升到最厚60毫米, 侧面最厚55毫米,B1 Bis还在油箱等方面有些细微变动。
B1
B1 Ter的研发工作始于1936年,它实际上替代了B1的后继者B2重型坦克项目,是在B1 Bi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算是一个廉价的替代方案,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坦克生产线,方便后续量产服役。
第一辆B1 Ter原型车是以B1 Bis改装而来,1937年完成,它的正面装甲增加到75毫米,加上倾斜的布置,防护能力增强不少;按照要求坦克的侧面装甲也需要提供25°倾斜角,设计师将70毫米厚的侧甲设计成褶皱形,完全覆盖坦克负重轮、悬挂等部分,B1 Bis原本有一面向侧方打开的侧门,B1 Ter改为向下打开。
褶皱的侧甲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这点倾斜并不能明显提升防御,相反还让装甲安装变得复杂,而完全覆盖履带上方的挡泥板也存在问题,在寒冷环境下泥浆一旦冻住,重新启动坦克简直就是车组的灾难。
强化装甲必然导致坦克整体重量提升,好在B1坦克本身车体瘦长,不会大幅度增加重量,改装后坦克重量为36.6吨,只需强化悬挂即可承受,动力则改为一台350马力雷诺6缸汽油机,坦克最大速度30千米/小时。坦克的火力虽然没有升级,但车体前部那门SA35 75毫米炮做了调整,它可以向左右各调节5°射角,俯仰角度在-4°~9°,比B1 Bis要相对灵活一点。
B1 Ter的初期测试工作在1938年完成,随着法军开始服役威力更大的47毫米反坦克炮,拥有厚甲的B1 Ter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在1940年法兰西战役爆发时,法国手中只有3辆B1 Ter原型车,没来得及量产服役,这3辆坦克在二战期间被毁。
实在搞不懂,直接弄个不带炮塔的突击炮不行么?省的空间弄个大炮塔的战斗坦克不行么?为啥弄个不伦不类的小炮塔外加车体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