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顶级赞誉背后,究竟有多少水分?其禁欲实验,为何会失败?

康康评历史 2023-09-20 06:05:11

甘地此人,如果被认为是印度最传奇的人物,那它的后面绝对不用加后缀“之一”。他的名字,在印度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甘地被称为“圣雄”,所谓“圣雄”,就是圣人加英雄。甘地被给予如此高的赞誉,除了因为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曾帮助印度独立外,还因为他一生都在绝食、禁欲,也就是说,他一生都在努力消磨自己身上的人性,他走的就是“成圣”的路子。这点,和中国晚清的曾国藩有点类似,与曾国藩不同的是,他的穿着打扮等等,也都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范畴,外形是完全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相比其他的伟人,甘地的死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在79岁那年被暗杀,火葬时,居然有10多位女士冲破层层阻碍,跳入火海里殉葬。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中的传奇人物,却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后,慢慢地被世人认为“名不副实”,还有人甚至反过来叫他“圣怂”。那么,真实的甘地究竟是怎样的?他的顶级赞誉背后,又究竟有多少水分呢?

甘地生于1869年,他是印度的高种姓,据考证,他姓剎帝利,这个种姓在印度处于第二高的种姓,仅次于婆罗门。剎帝利掌管着军事、行政等,他们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的生生世世。

少年甘地

甘地的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他们家族信奉的是印度教。

甘地在读书上并没有特别之处,用今天的话说:他压根儿就不是读书的料。他的父亲于是在他13岁那年,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他的结婚对象是一个和自己素未谋面的同龄姑娘。这样的婚姻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幸的,可刚刚进入婚姻不久,甘地就沉浸在了婚姻的快乐之中。

甘地原本很孝顺父母,可他后来却犯了一件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因为和妻子房事而错过了为父亲送终。甘地非常懊悔,他感叹,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沉浸在男欢女爱中,他的父亲本可以在他的怀里安然离世。

除了对父亲有愧,甘地对妻子也曾做过错事,他因为听信别人的挑拨而粗暴地对待过妻子。甘地在自传中曾提及过相关,但具体是如何“粗暴对待”他并没有明说,他只非常隐晦地说:

“当初因为他(朋友)的唆使,我粗暴地对待了妻子,给了她诸多伤害,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无法原谅自己,大概只有印度教徒的妻子才能隐忍这种折磨。”

从这一描述可以看出,甘地施加在妻子身上的折磨是非常深重的,但至于是怎么个折磨法,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想象了。

由此可见,真实的甘地在德行上是有缺失的。能进一步体现甘地德行上的缺失的,是甘地曾经出入风月场所找妓女,以及曾偷窃的过往。

甘地曾疯狂地爱上了抽烟,为了抽香烟,他曾伙同伙伴们一起偷钱买烟。他甚至还曾因为厌世而选择过自杀,好在因为觉得自杀太难,甘地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更幸运的是,因为这次自杀所带来的心理痛苦,甘地戒掉了抽烟和偷钱的习惯。

甘地19岁那年去了英国留学,因为他们的家族不允许出国留学,所以甘地出国等于是背叛了家族了,他也因此被除了种姓。然而,如此难得的留学机会,却并未被甘地好好珍惜,他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酒精和女人,他的留学生涯可以用“不学无术”四个字来形容。

不过,在英国留学期间,甘地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学会了英语,同时,还开始学做英国绅士。他对素食主义的兴趣倍增,也是在英国留学期间。1891年,甘地取得了律师资格。很快,甘地回国,准备在印度大干一场。

然而,由于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学并不扎实,甘地做律师后不久就因为搞砸了案子,而备受打击,以至于完全没法在这行混下去。不得已之下, 甘地只好做了远赴南非的计划。

前往南非前,甘地一直都是一事无成的状态,他和妻子的关系很糟糕,他经常因为猜忌而和妻子闹不愉快。与此同时,他和子女的关系也一般,他并未将儿子们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理由是他想自己亲自教他们,可因为他没有时间且不够自律,他的孩子们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反而荒废了学业。

可以说,前往南非前,即24岁以前,甘地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好在,这种糟糕的局面,在他进入南非后,就开始逆转了。

在前往南非的火车上,甘地买了一张头等座的车票,可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却不允许他坐在头等车厢,理由是:头等和二等的车票是从不卖给印度人的。甘地据理力争,结果,直接被扔下了火车。这件事情对甘地的冲击非常大,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英国绅士,而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印度人。

甘地之所以对自己并没有清醒认识,是因为,他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英国,所享受到的,一直都是上等人的待遇。只有到了南非,这个英国的另一殖民地,他才知道:自己即便再西装革履,即便英语再纯正,也始终会被视为印度人,并因此而遭受歧视。

有了这种认知后,甘地再回到印度这片土地时,对他以前见到的、在他看来低人一等的印度老百姓,就开始有了深切的同情了。这之后不久,下定决心要保卫印度人的权利的甘地,开始组织反抗运动。他确定了自己的反抗理念,确定了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反抗的原则。

为了让自己将非暴力贯彻到底,他严格食用素食,他还决定禁欲。为了禁欲,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就是让自己经常性和年轻靓丽的女性同室亲密独处,比如和她们一起赤身裸体洗浴和睡觉。甘地的禁欲效果并不佳,因为直到老年时,他仍旧在禁欲,为了禁欲,他甚至让自己的侄孙女和自己睡觉。

甘地的禁欲实验之所以一直在失败,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忽略了禁欲的真正要点乃是“避开刺激”,即把注意力从女色上转移开,而非不断地加大刺激,将注意力不断集中在女色上。

万事俱备后,回到印度的甘地就带领大家用绝食罢工的方式,在大街广场上集体示威。

在热兵器盛行的年代,甘地带领大家进行的抗争虽然是非暴力的,但其爆炸效果却是惊人的。随着媒体的宣传,这种新奇的抗争方式立马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为甘地出过国的缘故,他在印度人的眼中越发显得“不一样”起来,毕竟在当时出过国的印度人属于极少数,尤其他还做过律师,本身又是印度的高种姓。很自然地,甘地一回到印度,就受到了极特殊的优待。

此时的英国已经衰落了,他们已经无力继续维护他们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了,随着统治成本的增加,印度对英国而言,慢慢成了包袱一般的存在。

英国的统治阶级想得很美,他们想既“能继续从印度获利,又不必花成本维持他们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很容易理解:殖民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当获利越来越难时,就是这门生意需要“改革”或者放弃之时。

甘地的出现,让英国统治者觉得看到了光。为何?因为甘地的主张是“非暴力不合作”,也就是说:他们绝对不会对英国的统治阶级造成伤害。

英国统治者也很快证明了这点。1919年4月13日,英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印度抗议示威者开枪,这起屠杀事件,共造成约400人死亡,1300人受伤。可至始至终,示威者中没有一人反抗。

这一事件后,英国统治阶级确定:非暴力不合作是真的不会使用暴力。于是乎,英军再次面对抗议者时,开始采取见怪不怪的态势,他们的这一做法,间接助长了印度各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随着抗争的不断升级,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能获利,想想,工人们动不动就绝食罢工,工厂的活儿就没法干,没人干活,利益从哪里来呢?

为了让英国的殖民统治成本进一步增加,甘地还带着印度人抵制英国货,他非常迷信小农经济那一套,为了抵制英国货,他甚至组织民众用手工纺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大儿子哈里拉尔却在干相反的事,也就是大量囤积工业纱,可因为父亲抵制英国货,加上民众手工纺纱,他手里囤积的工业纱根本卖不出去,他最终落了个“血本无归”的结局。这笔账,他的儿子当然算在了父亲头上。

甘地纺纱

抵制英国货的同时,甘地还叫人焚烧英国工厂,偶尔,示威者甚至还会一把火烧了警察局。

英国政府发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对应的暴力运动也有兴起之势。相比后者,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然要更加温和和有利于统治者。

英国政府在仔细比对后确定了一个事实:甘地表面代表的是印度民众的利益,实际上却一直在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

也因此,每次英国政府打死、打伤印度示威民众时,不论其数量多么庞大,他往往都没有太大反应,可一旦参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印度民众伤害到英国人时,哪怕仅仅只伤到一个英国人时,他也会立马采取绝食等方式进行抗议,并大呼“你们违背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初衷”。

后期,英国政府甚至开始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助力,而助力的方式,就是一次次地将甘地抓起来,让他在狱中进行绝食示威。这种方式,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抓捕甘地时,就确定的方式。他们在第一次抓捕甘地时就发现:甘地一入狱,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就要更光辉一些,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队伍也会更庞大一些。

与此相对应的,暴力运动的力量就要相对弱一些。

根据具体统计,英国政府总共抓捕了甘地18次之多,而甘地在狱中进行的绝食抗议,也多不胜数。

甘地一生绝食次数为17次,无疑,甘地的绝食,在世界历史上绝对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甘地的每一次绝食,几乎都是拿自己的命进行抗争,因为长期绝食,甘地骨瘦如柴,他的胃功能也早已开始衰弱。

颇为诡异的是,就像约好的那般,每次英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总会在甘地将死不死之际妥协,以阻止甘地继续绝食。这种种,不得不让人直觉:甘地每次绝食都能活下去,是有人不让他死。

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推动,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政府最终颁布了新的宪法,让印度逐渐自治。印度自治的同时,英国与印度的各种贸易往来,依旧照旧。这也就意味着:英国终于实现了理想,即在不花时间、精力、财力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情况下,依旧能获利。

说到底,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最终结果是三方互利,英国获利了,印度也实现了独立,而甘地也收获了更多的信徒。

看不清印度独立事实的民众,都将印度独立的功劳全部归根到了甘地身上。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功,实是英国巧妙利用的结果,甘地仅仅是英国统治阶级的一颗棋子。

棋子的作用终结于棋下完之日,印度独立后仅仅一年,甘地就被刺杀了,享年79岁。某种意义上,甘地的奇特死法,进一步神化了甘地。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印度人,都将甘地视为圣人。

直到近年,随着《我的父亲甘地》等等真实讲述甘地的影片等出现后,甘地的圣人形象才开始慢慢被褪去。

印度的独立,因为更多的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方式,而非自内部而发的流血革命,所以,没有经历阵痛的印度人民,很难真正觉醒,印度社会也很难有真正的大变革。时至今日,印度的发展甚至依旧受到民智未启发、传统种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甘地给我们的启示是:看起来像救世主的人,往往并不像救世主。救世主往往更像普通人,也只有更像普通人的救世主,才能真正代表多数人的利益。

还是那句老话:人的选择决定命运,国家的选择决定了根本。印度的今天,是他们选择甘地的结果。

1 阅读:188
评论列表
  • 2023-10-11 15:55

    一个变态流氓而已,也只有印度这些傻民才会信他。

康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