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6299-国防经济

文对潇潇雨幕留 2025-04-12 22:50:41

国防经济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s

满足国家平时防务需要的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特殊部分,也是国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使命是将国家用于平时防务需求的那部分经济实力,适时地转化为战争需要的国防实力,以保障国家安全。

1. 词源

国防经济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希特勒法西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而创造的。

1933年1月30日A.希特勒上台,大力扩军备战。他吸取一战只进行军事准备而没有进行经济准备的教训,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为杠杆,全面改组国民经济,迅速组织空前规模的军事生产,把高达85%的国民收入用于备战,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支出总额的3/5。为了制造舆论,掩盖其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纳粹分子创造了“国防经济”一词,用以代替传统的战争经济。

纳粹理论家J.费希尔指出:“国防经济不是一种紧急体制,也不单是战争时对经济的准备……经常性战争经济毋宁是适应于现阶段需要的平时经济的新体制。”

美国经济学家H.艾本斯坦在其《纳粹国家》一书中曾这样描写纳粹国防经济:国防经济就是经常性战争经济,“经常性战争经济是和平时期准备总体战的经济体制,因此,实际上,在一个与国内外敌人长期战争状态的政权之下,所谓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之间是不可能有区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主张,只有战争经济才有可能使政府的支出维持在提供充分就业需要的水平上,他建议将战争经济用作测定在战后如何维持足够高的支出的一个“伟大的试验”。凯恩斯关于扩大政府消费的理论是美国国防经济的基石。

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国防部长JR.施莱辛格出版了《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他在书中把经济概括为5种情况:平常经济、国防经济、冷战经济、局部战争经济、战争经济。国防经济指把战争的经济准备程度保持在国家预算只发生“温和的不平衡”限度内,国家对经济实施“正式或非正式”的管制。《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国防经济:指平时的军事预算和军队的经济行政。

中国在1936年由国民党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把德国纳粹的 “国防经济”概念引入国内。1937年3月经济学家钱俊瑞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一书中,从国防再生产意义上使用了“国防经济”一词。

2. 核心内容

国防经济通常有3种含义:

①国防经济关系。指在军品和军事保障性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军事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适应一定军品和军事保障性劳务生产力发展的国防经济制度。包括:

a. 军事消费关系。

广义军事消费关系,包括军事安全产品消费关系和军品消费关系。前者的消费主体是全体公民,后者的消费主体是武装力量。狭义军事消费关系仅指军品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军事消费关系是在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之外,消费别人创造的产品过程中发生并依靠国防的社会取能来“强制”加入物质资料生产关系的。马克思称这种加入的关系是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东西,是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

b. 军事分配关系。

这里主要指军事消费品分配关系,它是社会消费品分配关系的一个特殊部分。军事分配是实现军事消费需求的首要条件。国防部门为了实现消费需求,以分配对象的身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同国家发生分配关系。这一关系向国防各领域继续延伸,形成各领域内部的军事分配关系。

c. 军事交换关系。

军事安全产品无须交换,因此所谓军事交换关系是指军事生产的交换关系和军品的交换关系。前者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是在军事生产要素的交换中形成的,后者是在军品的交换中形成的,它决定于军事生产。军品交换是军事生产和军事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军事部门从国家取得货币之后,必须通过交换,把货币转化为消费品。这种转化把军事需求一方和物质生产一方联系起来,形成交换关系,交换关系也是生产范畴之内的一种关系。

d. 军事性质的物质生产关系。

主要发生在武器装备的直接生产过程。武器装备生产是军事性质的物质生产,就生产本身而言,它如同社会一般物质生产,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在直接军事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原生的物质生产关系。总之,国防经济关系是在军事物质生产和保障性军事劳务生产及相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它是社会物质资料直接生产关系的继续和发展,属于社会生产关系范畴。

②国防经济活动。

包含军事物质资料生产和军事保障性劳务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军事物质资料和军事劳务的生产活动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军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军事装备、军事设施和军事工程等;军事保障性劳务生产为国防建设和国防威慑活动提供后勤(包括军事装备的科研、采办、供应等)保障。

③国防经济部门或总体。有时指国防经济的特定部门,如军事工业经济部门、武装力量经济部门、战争经济准备部门等;有时又指既相互联系又有分工的国防经济各部门的总和。主要包括:用于军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制造武器装备、军需品及提供原材料的工业和农业;直接或间接为国防服务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务、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核心部门是军事工业。

3. 发展简史

国防经济是随着国家和军队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防和军队的需求是以粮林和冷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国防经济则置身于民用经济之中,以军民混合体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至19世纪末,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大工业以及工厂制度建立,国防和军队进入工业化时代,军事工业逐步壮大,成为大工业的一个部门和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类别。

进入20世纪后,国防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国民经济战争准备成为国防经济的重要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战费高达2080亿美元,相当于1793~1907年114年间历次战争费用总额的10倍。浩大的战争消费,使得各参战困不得不将国民经济转上战争轨道。战后,人们从经济的平转战实践认识到,现代战争准备,除军事准备外,还必须伴以战争的国民经济准备。

1935年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将国民收入的60%~70%用于军事开支,第一次将战争的国民经济准备纳入国防经济范畴,并付诸实践。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生,国防经济日益知识化,高科技化,国防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知识性和高科技性,国防经济发展愈来愈注重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战争经济准备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之中,在计划、投资、科研等领域更加关注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相融性日益提高。

4. 研究状况

综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史,大致3个时期。

①军事财政研究时期。欧洲产业革命之前,战争消费大致不超过国民收入的8%~10%,战争用品80%以上是粮秣和军装,只要有钱就容易得到。战争供应,从根本上说是货币供应,战争给予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财力的征用和掠夺,以及战败国人民承受赔偿重负的程度。国防经济问题主要是财政问题,人们对战争同经济关系的认识,一般未能超出财政是战争决定性因素和“金钱是战争的神经”的原理。因此,这一观点在论述国防经济问题的西方出版物中风行达几世纪之久。

②工业制造能力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意义研究时期。欧洲产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战争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从分配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金钱决定战争胜负”的论点受到批驳,代之而起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物资而不是金钱”的观点。这一时期,国防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战争胜负有决定作用的本国经济能力尤其是工业制造能力和资源。

③战争的国民经济准备研究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用于战争的物资成百上千倍的增长,经济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来支撑战争,战争不再仅仅是武装冲突了,还是经济的战争,是国家总体战。这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战争的国民经济准备就成为国防经济研究的主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防经济主要研究:a. 国防建设的经济保障。b. 高技木局部战争经济准备与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c.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体制、机制和形成等。d. 国防经济效益问题等。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8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0 阅读:0

文对潇潇雨幕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