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
治法: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病注重脾阴,运脾滋脾,效果显著。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确立了心脾之间的经脉联系,张仲景开创了“心脾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先河,可心脾母子并补。如大、小建中汤,运用温运心阳药物,以“建中”;《金匮要略》中记载“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提出“从脾治心”方法。
中医病案:患者,男,37 岁。初诊,诉心慌,惊动不安月余,近日加重。刻下症:心悸发作频繁,睡眠差,大便不成形。舌质红,苔薄白,体大,脉弦滑。
患者脉弦滑,体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内有水湿之邪,水湿上泛,则发为心悸怔忡,若发作过于频繁,势必影响睡眠,中医临证善用经方,谨守方证。
中医诊断:心悸(心脾两虚),治则:滋补心脾,平冲降逆。
处方:茯苓、桂枝、苍术、白术、炙甘草、扁豆、山药、生薏苡仁、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天1 剂,早晚2 次分服。7 日后复诊,心悸发作明显减少,睡眠渐佳,大便渐成形,脉象趋于平和。原方减苍术,加黄精,增益脾之功。继服14 剂后,病愈。
中医解析:结合患者大便不成形,睡眠不佳,舌质红等特点,加苍术健脾化湿,煅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扁豆、山药益脾阴。心脾互为母子,心系疾病虽病位在心,补脾亦可养心,临证时宜时时顾念脾胃,还需视脏腑虚实不同,或补气血,或理阴阳,求阴平阳秘,心乃自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