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交流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9): 680-694.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家委员会. 中国急性胸痛诊疗指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587-60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3): 170-205.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季节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2): 178-18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2): 967-979.

春天到了,不少人却被胸闷胸痛困扰着。早上起床时喘不上气,爬楼梯时心口发闷,甚至在休息时也会突然感到胸口刺痛。这些症状别不当回事,特别是对某些人群来说,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健康警报。春季气温多变,正是胸闷胸痛高发的季节。
门诊中经常能见到因为这些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胸闷胸痛确实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从小毛病到威胁生命的大问题都有可能。
说到胸闷胸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心脏出了问题。没错,这确实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原因,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问题,甚至是焦虑引起的症状。春季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这时候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率会明显增高。冷空气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再加上春季过敏原增多,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也很容易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有三类人群在春季更需要警惕胸闷胸痛的出现:
第一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已经确诊过心脏疾病,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春季更要格外注意。

这个季节气温忽高忽低,心脏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很容易诱发冠心病发作。这类人群一定要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活动但不要过度劳累。心脏不是钢铁做的,它也需要休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第二类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逐渐减弱。春季气温变化大,中老年人的调节能力跟不上,容易出现不适。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春季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胸背部位。不要一看太阳出来就穿得很少,早晚温差大时最好多穿一件易脱的外套。饮食上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血管通畅。

第三类是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加上气温变化大,很容易诱发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发作。
这类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出门可以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洗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按医嘱用药,不要等到症状严重了才想起来吃药。
那么,当胸闷胸痛来袭时,我们该怎么判断严重程度呢?如果你突然感到剧烈的、压榨性的胸痛,特别是持续超过15分钟,伴有出汗、恶心、呕吐,或者痛感向左臂、下巴、背部放射,这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号,需要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地送医。

如果是在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这可能是心绞痛。建议尽快去医院心内科就诊,不要等到症状加重才重视。
还有一种情况是胸痛伴随呼吸加重,深呼吸时更痛,可能与胸膜、肺部疾病有关,最好去呼吸科检查。
对于有些人来说,胸闷胸痛可能是焦虑、紧张引起的。这种情况下常伴有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通常持续时间较短。适当放松心情,做深呼吸练习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症状反复发作,还是要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

除了及时就医,日常预防也很重要。从现在开始,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戒烟限酒,烟酒都是血管的"杀手";坚持适量运动,提高心肺功能;保持心情愉快,减少压力;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常备一些药物以防不时之需?
对于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医生会开具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以随身携带。但对于没有明确诊断的人,不建议自行购药服用,以免掩盖症状或延误诊治。
最后,提醒大家,胸闷胸痛不是小事,及时就医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些人怕麻烦,觉得可能是小问题就硬扛,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健康没有捷径,关心自己的身体,不要等到出了大问题才追悔莫及。春暖花开的季节,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肺,享受美好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