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张冰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建议进一步压实游戏企业的责任。一是成年人用户在交易、登录时,强制人脸识别;二是减少疑似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户的人脸识别时间周期、增加人脸识别验证需求频率。”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今年带来的全国两会提案继续聚焦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从2018年于欣伟在全国两会提出“应尽快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防止未成年玩家沉迷网游”;到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建立第三方网络游戏监督评价机构”;再到2020年全国两会上建议“探索电竞、直播等场景下的年龄分层标准”;2021年全国两会,于欣伟建议“借助区块链加强青少年网络游戏监管”。未来网记者了解到,于欣伟委员已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话题。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下,青少年防沉迷网络游戏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采取冒用身份信息等手段绕开了防沉迷系统玩游戏。
“游戏企业的防沉迷主体责任是法定责任。”于欣伟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非法团伙出租游戏账号并代人脸识别等网络黑产及其他网络求助,形成了技术上难以根治的防沉迷难题,应重点关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强制游戏登录人脸识别,更要关注隐私保护
时针指向晚9点。“未满18岁未成年人仅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假日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请合理安排时间。”游戏弹窗弹出,强制中断了高一学生小威(化名)刚开局的游戏。
小威告诉记者,通常会使用租赁成人游戏账号,或找奶奶验证刷脸的方式躲过游戏防沉迷规定。
某国内手游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弹窗截图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后的第一个寒假刚刚过去,头部游戏企业上线了游戏限玩日历让未成年人玩家叫苦不迭。事实上,近年来为了让未成年人免于沉迷游戏,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游戏企业也不断制定“最严”防沉迷技术措施,但未成年人千方百计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新闻依然屡见不鲜。与小威类似租赁成人用户账号、冒用长辈的身份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对此,于欣伟表示,“我今年继续关注并呼吁,要压实网游企业、学校和家长责任,确保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措施落地见效。”
“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互联网企业应当加强源头管理,避免向其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于欣伟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2021年8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未成年人防沉迷通知》”),也对游戏企业防沉迷责任再次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游戏企业都要严格遵照执行,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游戏企业也积极响应行业新规。《未成年人防沉迷通知》发布后,腾讯游戏、盛趣游戏、三七互娱、米哈游、哔哩哔哩游戏、游族网络和创梦天地等游戏平台纷纷发布公告称,将严格遵守通知要求,并调整和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相关系统和机制。
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等也纷纷上线“未成年人模式”。启动针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的相关验证。
但人脸识别验证背后,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也逐渐被关注。尽管这一限制手段能够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但仍有大多数家长担忧个人数据收集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
“《未成年人防沉迷通知》的实名制注册要求,实际上已经强制要求游戏企业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实施半年来,游戏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与存储合规使用经验。”于欣伟告诉未来网记者,游戏企业使用成年人用户人脸识别,必须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人脸”等个人信息的采集,必须严格限制“人脸”验证的范围和目的,不宜扩大验证范围和频率,也不得将该验证信息用于游戏健康管理之外的其他目的;游戏企业在验证过程中,仅存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摘要信息,在使用面部识别特征等实现识别身份、认证等功能后应立即删除。如果游戏企业处理个人信息不当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游戏企业应多开发编程、象棋等健康游戏形式”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
而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于欣伟坦言,网络游戏属于致瘾类商品之一,如果未成年人长期沉迷游戏,他们的身心健康、个人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还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与冲突频发等情况。
“但在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限制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也不现实,关键还是要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创造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良好环境。”于欣伟说道。
“家长应结合教育‘双减’政策,优化孩子课后安排,突出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育综合素质,防止“双减”后,减负下来的时间,让孩子沉迷游戏。”于欣伟表示。
《未成年人防沉迷通知》中还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做出严格缩减,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不少中小学生家长表示,新规定不仅缩短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其他时间里彻底“断了念想”。
对此,于欣伟建议进一步压实家长的责任。严管孩子通过家长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控制手机支付限额、日常消费限额和孩子上网的经济来源。
广东的朱女士告诉记者,“网游成瘾背后是游戏素养的匮乏,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与家长欠缺‘输出’能力,即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有重要关系。”
“游戏企业要多开发些运动类以及编程、象棋、围棋等健康、益智游戏形式。”于欣伟表示。
此外,学校要开展常态化的对标检查工作,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全力补齐短板漏洞。于欣伟建议把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年级、班级、教师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明察暗访、通报排名、面对面约谈、调整主要负责人岗位等方式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