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殷墟考古:甲骨破损最严重的碎成200片,拼合就花了快两年

齐鲁晚报 2025-02-20 11:22:0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

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你或许没有听过考古学家刘一曼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甲骨文。在漫长的殷墟甲骨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一共有三次,其中后两次重要发现,都与刘一曼紧密相关。

1985年刘一曼(右)在小屯西北地工地。

刘一曼首次与甲骨“结缘”是在1973年,她参加了安阳小屯南地的发掘工作。尽管现在的刘一曼已是殷墟考古发掘的“功勋人物”,可时年33岁的刘一曼只能算考古学界的“初生牛犊”,考古队里派了两位技工,手把手地教她如何进行考古发掘。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8日,刘一曼的探方中出现了一个灰坑,她将其编号为H24。这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遗迹,是由于古人利用废弃的窖穴或凹坑倾倒垃圾而形成。

当年的“垃圾箱”如今成了考古学家的“百宝箱”,不过挖了几十厘米,H24中就露出了一堆堆甲骨,它们主要为龟甲和牛的肩胛骨,大多已断裂或粉碎。

看着这些掩埋了三千多年的甲骨,刘一曼的心砰砰跳了起来:这里面会有刻着文字的“宝贝”吗?她拿着小竹签仔细刮去甲骨上的泥土,再用小毛刷沾水将其洗刷干净。真的有字!那字比较大,漂亮、刚劲又有力,刘一曼对古人的崇敬不禁油然而生。

那一年,安阳小屯南地共发现甲骨上万片,其中有字甲骨5335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刘一曼主持发掘的H24坑,出土刻辞卜骨1251片,是当年出土有字卜骨最多的考古单位。

刘一曼与甲骨的故事还在上演。1991年,为配合筑路工程,安阳考古工作队在花园庄东100多米处钻探,在距地表3米深处时,发现了编号为H3的长方形甲骨窖穴。刘一曼作为领队,主持了这次考古发掘。

当时正是10月,大风裹挟着工地上的尘沙呼啸而来,吹得人连眼睛也睁不开。刘一曼决定用木箱子整体取出甲骨,再用吊车和平板卡车将其运到安阳工作站。到揭取时,他们才发现这里的甲骨破碎得非常严重,最严重者甚至碎成了200多片。

最终,这个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1583片,包括有字甲骨689片,成为殷墟甲骨史上的第三次重要发现。这些甲骨的主人,是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高级贵族,他的卜辞内容新颖,不仅记录了商王的信息,更记录了大量商代贵族的事件。

充满未知的甲骨发掘足以令人惊喜,但惊喜过后,甲骨的整理和研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漫长。由于这批甲骨破损严重,刘一曼等人仅在粘对、拼合上就花了快两年的时间。此后,做摹本、拓片、做索引,经过12年耐心细致的整理,发掘报告《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才终于出版。

现在的刘一曼。

现在,刘一曼依然在忙碌,她答应出版社为科普甲骨文撰写一本新书。“我们的祖先曾创造出这样灿烂的文化,这么好的文字,我们更应该把考古工作做好。”刘一曼说,“当我到博物馆参观,看见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发掘到的甲骨,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