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理学”解惑:五脏气(五脏的营养演化)

炎黄国粹 2024-10-13 10:43:46

汉代以后的中医,大体以《伤寒论》为基石。《伤寒论》重点论治外感病,注重营卫与六经,很多人于是慢慢忽视了对五脏的研究。《辅行诀》则首重五脏虚实补泻,因此,《辅行诀》对今后的中医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黄帝内经》对五脏的论述很多,但在五脏的营养过程、气血生化方面却语焉不详。我们有必要从片言只语中去挖掘其深意。

一、五脏气来源于谷之精微,出于上中两焦

《下卷灵枢篇邪客第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吴越解读: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读,会更明白。1、“五谷入于胃”之后,经过运化,分成三种物质形式“糟粕、津液、宗气”。2、“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这里的“三隧”是三个隧道,结合《黄帝内经》其它内容来看,应是指“三焦”,三焦是三大通道。3、“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谷的精微,从两焦(上焦、中焦)生化出来,然后分三个走向:一是“溉五脏”,二是“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三是“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相应的出现三种不同的物质形式:脏气、营卫之气、大气(宗气)。4、综合来看,“糟粕津液宗气”中的“津液”,包括脏气与营卫之气——虽然称为“气”,也是“津液”(广义的气)。

二、五脏气与五味的关系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吴越解读:“水谷皆入于胃”,但水没有五味,只有谷有五味。“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笔者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段话所讲的“五味走五脏”只是《黄帝内经》中“五味走五脏”模式中的一种,还有其它模式。综合起来看,五脏的任何一脏,正常情况下会有三种“味”进入——《辅行诀》称之为“体味、用味、化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的《黄帝内经营养学》以及笔者对《辅行诀》伊尹经方的破解著作与文章。总起来看,“五味走五脏”模式是中药方剂的理论基础,所以必需研究明白,才能避免误伤人命。

三、食(谷)与饮(水)在五脏的运化过程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吴越解读:这段话是很难理解的,具体请参看笔者文章《黄帝内经:饮(水)与食(谷)的消化途径是不同的》。这里只简要说几点:1、食(谷)与饮(水)在体内、在五脏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是不同的,食(谷)的吸收,重点是肝、心,然后流向肺、肾;饮(水)的吸收,重点是脾、肺,然后是其它脏。2、“浊气归心”,这个浊是稠浊之意,不是污浊之意。3、肝主筋,所以有“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心主脉,所以有“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主皮毛,所以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4、“气归于权衡”,权指肾,衡指肺,规指肝,矩指心。食(谷)所化之营养,初入于肝、心,最终“归于”肺、肾。这正是一年四时之序。5、饮(水)主要是化气,所以先不是入肝、心,而是先入脾、肺,然后再入肾,再入肝、心……

中医流传几千年,

玄奥难解也自然;

欲识至道真面目,

静心理悟加内观。

其它问题,我们后续再讲。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10月13日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弘扬传统中医经典,传播炎黄国医文化,如果文中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

而且,出于对平台规则的遵守,也不发表有关医疗、医案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问题。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笔者的经验:学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确的开启方式!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哈。中医真好历害解惑呀。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