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的文臣之首——也说明朝的内阁首辅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1-06-02 11:19:08

”内阁“作为一种朝廷规范的政治设施,出现在明朝,它由若干名大学士组成,排名最高者称为首辅、其次为次辅,首辅往往拥有在给皇帝的奏折上披红的最高权限,是这个机构的第一负责人。不过组成内阁的大学士们在明朝初期太祖、成祖那样的雄主在位时,可没有后来那样的权柄,当时他们不过是皇帝身边的词臣而已,是协助皇帝处理文牍的普通秘书而已。不过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彻底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集天下大权为一身,他以旺盛的精力处理着庞大帝国的所有重要政务,而他的子孙们却既没有这样的精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不得不让渡更多的权力给大学士们,这才促成了内阁的成型。

内阁在朱棣靖难之役上位成功后就已经出现,先后以解缙、胡广等才子名士领衔,不过明初的朝堂上勋臣宿将们还有着极高的地位,科举晋身的士大夫文臣也远远没有取得后来那样绝对的支配地位,这时的内阁班子只能起到顾问的作用,对朝政并无决策权。之后的仁宗、宣宗两任皇帝都是英年早逝,特别是宣宗在位的十来年时间、虽然以收缩性的国策弥补了因祖父的好大喜功而造成的国库空虚,缔造了广受赞誉的“仁宣之治”,但却是以偃武修文、放弃成祖时对外开拓的成果为代价取得的,其后果就是让文官势力开始抬头。

当然宣宗无论能力手腕都是极佳,他在位时还是能维持朝堂上文臣、武将和勋贵势力的平衡,但他去世得太早,继位的英宗年幼,国政落于以“三杨”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之手,内阁作为朝廷的权力中枢开始第一次发挥主导作用。不过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首辅之类高居百官之首的人物,而且三杨在英宗亲政前后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使得内阁秉政的机制并没有能成为常态。真正的转折点就出现在此时,年少轻狂的英宗受宦官王振煽动亲征来犯的瓦剌,在土木堡一战中成了敌人的俘虏,而那些勋臣宿将也被一扫而空,让文官们失去了制约,势力空前膨胀。

英宗夺门复位后,引名臣李贤入阁,给他加上了少保和吏部尚书的兼职头衔,弥补了阁臣大学士官位不过五品的缺憾,从此成为了惯例,而李贤也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虽然没有宰相的名头,但却有了近似宰相的权限。但是无论是英宗,还是之后的宪宗、武宗在位的时候,内阁辅臣们虽然排名由先后高低,但是首辅并不等于首相,他和阁臣理论上并无高下之分,而造成首辅在内阁一言九鼎,成为真正的文臣之首的还是在后来的嘉靖朝。手腕过人却刻薄猜忌的嘉靖帝,借一味阿谀逢迎他的首辅严嵩来打压对他不满的正直臣子,让首辅和受首辅压制的内阁体制成为了惯例。

到了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以摄政的姿态宰制天下,他的权柄和威望达到了有明一代的文臣顶峰,比起汉唐时那些礼绝百僚的名相来也毫不逊色。不过无论是内阁,还是领导它的首辅,都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并无法理上的依据,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杜绝了宰相制度的借壳重生,所以内阁机制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后逐渐陷入了衰落,到了崇祯时阁臣们已经无力制约刚愎自用的皇帝,这也是明朝最后走向崩溃的一大主因。

1 阅读:5081
评论列表
  • 2021-06-07 08:20

    半桶水还发文章!首辅有批红的最高权限?内阁不是票拟权吗?批红不是司礼监的权力?

    三上桑 回复:
    每个时期和每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 [笑着哭]批红?票拟?故意的的吧?你是来故意虚无歪曲历史的吧!

  • 2021-06-10 12:36

    没有东林清流之类的文臣,明能亡?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