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词儿在应届生群里彻底火了—— "三碟醋包了顿饺子" 。说的是国能置业公布的拟录用名单里,13个硕士里掺着3个本科生,而且这几个本科生毕业院校看着挺普通。网友们脑洞大开: "好家伙,这是醋比饺子还贵啊!"(源自封面新闻等媒体)
事情越闹越大,国能置业赶紧出来回应:招聘流程绝对合规,本科生面试表现优秀才被录取。可评论区压根不买账, "萝卜岗""懂的都懂" 这些词刷了满屏。明明企业说程序没问题,为啥大家总觉得有猫腻?这事儿还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先说这"三碟醋"到底咋回事。 被录用的3个本科生里,有俩来自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这学校在山东民办本科里都排不上前排。搁在往年,国企招聘初筛环节可能就把这类简历刷下去了。但今年神奇了,人家不仅过了笔试,面试还能力压硕士拿到offer。网友扒出招聘岗位写的是"物业服务、后勤保障",立马有人吐槽: "后勤岗要硕士干啥?洗碗需要发SCI吗?"
其实这类争议早不是头一回。2018年中投公司招人,名单里冒出来个三本生混在一堆清北硕博里,当时就被质疑"拼爹"。后来企业解释是"基层服务岗",但吃瓜群众照样不认账。这次国能置业的回应也像复读机:"我们合规!我们透明!"可问题是,大伙儿根本不知道笔试考了多少分、面试评了哪些指标。这就好比饭馆后厨挂着"卫生达标"的牌子,但谁也没见过厨师洗没洗手。
程序正义和结果公平在这儿彻底掰了手腕。 企业觉得自己特委屈:明明按章办事,咋就挨骂了呢?可打工人也有理:你们说面试表现好,倒是把录像放出来啊!就像前年国家话剧院招聘,公示名单只写结果不写过程,逼得易烊千玺那批人最后放弃入职。这事儿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光说合规不够,得让大家看得见合规。
更深的水花还在学历歧视这儿搅和。现在国企招聘嘴上说着"不唯学历",可实际操作里,985/211学生简历通过率明显高出一截。去年国家管网集团闹过笑话,招聘系统里"毕业院校"填成"大学名称",害得普通院校学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次国能置业的本科生能逆袭,本该是打破学历偏见的好事,结果反而被怀疑走关系。这届网友也挺分裂:一边骂企业只看学历,真有人不看学历了,又觉得人家有后台。
要说破局,还真得学学事业单位招聘的招。广东某法院前年招书记员,直接把笔试得分、面试录像打包上传官网。有人质疑第5名比第6名多0.33分,法院立马晒出评分表:"A考官在应变能力项多打了1.5分,因为考生准确复述了民法典第1072条。"这种颗粒度的透明,比喊一百句"合规"都管用。
国能置业这事儿说到底,是公众对"隐秘的角落"本能的不信任。就像你去医院做手术,医生要是说"过程合规但手术室不能进",搁谁都得犯嘀咕。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本来就焦虑,眼看着央企招聘变成"薛定谔的猫箱"——不开箱你不知道里面是活猫死猫,还是压根没猫。程序正义这玩意儿,得经得起放大镜看才算数。
话说回来,那几个被录用的本科生也挺冤。说不定人家真是面霸,或者有超市管理特长(毕竟岗位涉及商业超市)。但如今这舆论场,但凡国企招聘沾点异常,当事人就得被扒层皮。去年有个女生考上烟草局,就因为在抖音发了句"终于上岸",被网友扒出二舅在系统里工作,哪怕她笔试第一也说不清。
这场 "醋包饺子" 的闹剧,照出了职场公平的三大痛点:信息黑箱、学历偏见、回应套路。要重建信任,企业得学会用"过程留痕"代替声明,用具体证据取代模板回应。比如把笔试分数线、面试评分表这些"敏感信息"主动脱敏公开,再比如引入第三方监督员参与招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可不好糊弄,他们信奉的是: "你说阳光透明?那把窗帘拉开我看看。"
下次再有企业说"招聘绝对公平",建议直接甩出十六字真言: "过程可溯、标准可查、质疑可验、违规可究。" 什么时候能做到这四条,"萝卜岗""拼爹论"这些词才能真正从热搜上消失。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