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
美国半导体本土制造不可能成功“美国半导体本土制造不可能成功。”如果这句话是从我们的口中说出,那么一定会有大量的“理中客”站出来替美国半导体产业说话,说其隐藏了多少多少实力,其技术储备有多么多么的雄厚。但是如果这句话是从当今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口中说出的呢?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上述表态是张忠谋在2021年参加玉山科技协会20周年晚宴上公开发表的名为《经营人的学习与成长》演讲中对美国试图推动半导体产业本土制造进行的预言,这也是张忠谋第一次直接批评美方的芯片战略。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为何无法成功?为什么美方推动的芯片本土化制造无法成功?张忠谋从供应链、人才培养机制、成本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由于往日“去制造业”的影响,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而芯片及其配套产业则纷纷向亚洲等地区进行迁移。这些产业及供应链已经在当地生根发芽,如今美国想要芯片等产业回流,所需要的不是几个顶级芯片企业赴美建厂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从零开始重新打造完整的芯片产业链,其所需资金远不是补贴的520亿美元足够完成的。
半导体人才
其次则是芯片技术人员的匮乏制约了芯片产业的发展。作为最顶尖的人才会优先选择金融、互联网等企业,即使是英特尔这样的老牌芯片巨头,其12.8万美元相对于谷歌29.5万美元、脸书29.2万美元、微软17.6万美元的年薪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更不用说和高盛、摩通等顶级投行相比。这也使得顶级人才优先选择其他行业,而芯片产业则缺乏足够多的人才。
美国芯片制造份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成本问题。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37%逐年下滑到现在14%,到2030年更是预计将跌到10%以下,这是正常竞争的结果。如今美方却通过各种手段来逆势而上,试图通过非竞争的力量来强行阻挡产业变化,这也将付出巨大的成本。根据专家分析,在美国建厂对比中国将付出至少50%额外的成本。
如此巨大的成本支出将使得企业难以盈利,包括台积电也将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困境,张忠谋更是批评这种决策是“试图把时钟往回拨”,让企业牺牲利润来买单。
台积电北美工厂
为何明知失败却依然选择赴美建厂?明知无法成功,为什么台积电依然决定在亚利桑那州建厂?其实就像我们俗语所说的那样“不撞南墙不回头”,往日在半导体产业的辉煌让美国产生了误判,认为只要不惜代价强行推动,那么芯片制造还能返回美国本土,哪怕成本高出50%也在所不惜。但实际上包括张忠谋等半导体行业的专家则已经看到了这场轰轰烈烈“闹剧”的终点,没有产业链的基础、没有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那么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难以成功。
台积电客户份额占比
但是由于来自北美的订单占据了台积电65%的市场份额,相反自华为遭到芯片限令后,来自大陆的订单则下降到了10%,所以哪怕明知这是一个会造成亏损的选择,但是台积电和张忠谋也别无选择。
虽然已经预料到了困难,但如今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依然比预料中还要艰难无数倍。由于建筑工人的短缺以及电力、水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原定于2022年开始安装设备的规划也不得不大幅延迟,同时2024年的量产计划也变得遥遥无期。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现状
在台积电深陷于亚利桑那工厂的泥潭之时,国内芯片产业则飞速发展。从芯片生产数据可以看到,2018~2021年国内生产芯片总数分别为1739.5亿片、2018.2亿片、2612.6亿片、3594.3亿片。虽然在新进制程上受限于没有EUV光刻机等配套设备导致迟迟无法得到突破,但是在成熟的28/45nm制程上,国产芯片正在逐步完成对进口芯片的替代。
90年代全球半导体格局
没有哪家企业是天生强大的,也没有哪家企业是永远无法战胜的。当台积电在1987年诞生之时,恐怕自己也没想到能够击败NEC、东芝、摩托罗拉、松下等一众看似强大无比的对手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
但如今明知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张忠谋和台积电却还不得不将这个错误进行到底,亚利桑那工厂对于台积电而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在这个技术和市场日新月异的时刻,更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曾经的台积电抓住了机遇击败了一众竞争对手,完成了从零开始的逆袭;如今一再犯错的台积电又将被哪家企业所击败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