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地位会削弱吗?

饮君酒 2022-05-24 15:33:02

毫不讳言地说,这场俄乌冲突的开始之日,也就成为了世界格局的改变之时。如果俄罗斯能够完成其“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且能够迅速结束这场冲突的话,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必然会严重削弱,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规则亦将改变。反之,如果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或者是深陷战争泥潭的话,美国的霸权地位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得到加强。

一,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兼具了多项战略目标

在特别军事行动之初,俄罗斯就公布了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中立化”的行动目标。在进入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后,俄罗斯又提出了“解放顿巴斯”的战役目标。

4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公开宣布:“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结束北约肆无忌惮的扩张,并结束美西方国家毫不掩饰地希望全面统治世界舞台的势头,而这些统治是建立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某些规则之上的,而美国等现在正在大肆宣传这些规则。”

显而易见,如果俄罗斯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实现行动目标和战役目标,必将震慑欧洲和北约,使欧盟不敢再使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制约俄罗斯,使北约无法再进行扩张,并且会削弱大西洋联盟的实力和凝聚力,尤其是削弱美国对北约和欧洲的控制力,进而削弱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二,如果俄罗斯迅速赢得这场冲突的胜利,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支架就会坍塌

二战后,美国凭借米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捆绑了中西欧国家,以北约控制了欧洲的防务,用所谓的价值观在道德上拴住了欧洲,不仅以此赢得了冷战的胜利,而且取得了对世界的霸权地位。

显而易见,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是基于对欧洲的控制和利用,也可以说,控制欧洲才是美国能够主导世界规则秩序的基础。而一旦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也就意味着美国称霸世界的支架坍塌,失去霸权也就成为了必然。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就具有这样的功效。然而,由于俄军没能在战争上快刀斩乱麻,导致了“结束美国霸权地位”的战略目标打了折扣,而且有着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事与愿违,局势正在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从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俄乌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来看,俄罗斯完全具有碾压乌克兰,并迅速达成特别军事行动战略目标的实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考量,俄罗斯最初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迅速“拿下基辅”,并建立一个持“中立”立场的乌克兰新政权。那样的话,不仅可以节约战争成本,而且能够迅速达成阻遏北约,削弱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控制力这个战略目标。然而,俄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令这一最初的战略意图没能实现。

有人曾替俄罗斯惋惜,认为,如果俄罗斯能够在最初的72小时内“拿下基辅”的话,现在的局势肯定是另外一种样子了。然而,事实是,俄军不仅未能“拿下基辅”,而且还被迫进行了战略调整;不仅未能发挥出对欧洲国家的震慑作用,使欧洲国家远离美国,反而间接促成了美国对欧洲控制力的增强;不仅未能遏制北约扩张,反而使芬兰和瑞典两国也启动了加入北约的程序;不仅未能将美英势力赶出乌克兰,反而使他们对乌克兰武器的援助变得堂而皇之了。

此外,如果局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还极有可能导致日本和德国这两个二战战败国“渔翁得利”,获得重新武装自己的机会。而这些连锁反应均源于俄军没能在战场上获得决定性胜利。

至于俄军没能在战场上表现出应有的水平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情报有误,低估了乌军的实力和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二是囿于传统的作战理论,没能及时跟上现代战争的思维。三是高估了“能源武器”对欧洲国家的杀伤力,低估了欧洲人在价值观层面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四是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源源不断地进行武器输送。当然,这第四条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当初能够速战速决的话,美英等国也就只能“认栽”了。

三,尽管俄罗斯的战略调整还算及时,但陷入战争泥潭的“隐患”似乎已经埋下

在最初的行动目标未能实现后,俄罗斯不得不进行了战略调整,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包括顿巴斯地区在内的整个乌东地区。至5月20日,俄军已经拿下了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这两座乌克兰东部的重要城市,也算是初现战略调整的成效了。但还应该看到的是,这样的战场“成绩”是在鏖战了近三个月才取得的。再者,随着西方国家对乌克兰重型武器的援助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乌东地区必然会有一场更加惨烈的争夺战,是否能够“心想事成”,仍然需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退一步而言,即便是俄罗斯完成了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即完全控制了乌东地区,战事也未必会随俄罗斯所愿而停下来。原因很简单,一是乌克兰不会善罢甘休。二是美国不可能让局势向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转变。

美国对乌克兰39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法案刚刚在议会通过,拜登且已经签署了该法案。也就是说,美国将继续武装乌克兰部队,再加上英国等国的援助,乌克兰部队的战斗力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乌克兰人的抵抗决心自然也会更加坚定。比如,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里亚克就告诉路透社记者:“俄军必须撤离我们国家,撤离后才可能恢复和平进程。”

显而易见,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下,即便是俄罗斯控制了乌东地区,乌克兰仍然会对俄罗斯进行扰袭式的攻击。那样的话,即便是俄罗斯想停下来,恐怕也难以如愿,俄罗斯的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难免会增加。被削弱中的俄罗斯自然难以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致命一击”。相反,只要俄乌冲突不停下来,美国就可以不断地获得战略利益。

四,美国的所得远大于所失,在欧洲的战略利益亦有扩大之势

从表面上看,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动辄就是以亿元单位计算。但是,仅从经济层面而言,美国在这场俄乌冲突中的获利远大于那点军援的支出。比如,在“挑动”欧洲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后,美国的能源自然而然会在欧洲增加市场份额。而这种市场份额的长期利益自然更具有战略意义。

从政治和安全层面来说,只要俄乌冲突停不下来,美国就会利用价值观和安全这两个理由将欧洲更紧密地捆绑在自己的战场上。不仅如此,俄罗斯的政治和安全空间还会被美国进一步挤压。而事实上,这种趋势正在显现。比如,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还比如摩尔多瓦可能会退出独联体的动议。

直白地说,较之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此外,美国还意图借助于这场冲突,实现战略利益的外延,以达到其稳固世界霸权地位的目的。

五,美国试图通过欧洲地缘政治的改变来稳固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有两个国家的立场和态度变化引起了世界智库机构和舆论场上的关注和讨论。一个是德国,另一个则是日本。

日本和德国是二战中的两个战败国,政治和军力发展上都是受到国际社会限制的。当然,美国也借此将这两个国家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直白地说,从已经显露的趋势来看,美国极有可能会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这个根本利益,借助于这次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地缘政治变化,放松,甚至是完全放弃对这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在经济和科技上潜力巨大的战败国的限制,以达到消耗和制衡美国战略对手的目的。

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最强,但是,人们看到的是,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的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德国政府从最初的只援助乌克兰防弹背心、头盔等含有人道主义救援性质的装备,到后来的反坦克武器,以及其他中高端武器,不断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德国政府还借机增加了军费开支。

德国之所以不顾及自己在经济利益的损失(比如北溪-2项目,比如决心重建能源体系等),也要与美国保持一致的对俄罗斯进行制裁,难免有不敢拂美国之意(美国在德国有驻军)的因素,也不排除德国想借此摆脱战败国身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成为政治大国的可能。而在这方面,日本则表现得更直白。

在这场俄乌冲突中,除了美英外,跳得最欢的国家当属波兰和日本。波兰本就属于欧洲地缘政治中,表现过度点也就罢了。而日本这个欧洲地缘政治的“局外人”却跳得很欢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还在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为南千岛群岛)问题上与俄罗斯彻底翻脸。此外,还在印太地区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勾肩搭背,其根本目的除了在地缘政治中获利外,亦有突破“和平宪法”,进而一举脱掉“战败国帽子”,并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用意。而事实上,美国似乎也正有此意。

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总统拜登在5月23日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时宣称,如果(联合国)改革得以实现,美国将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拜登这个表态是在俄乌冲突前说的,那不过是为了利用日本而逢场作戏罢了。可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世界格局正在因为这场冲突而加速变化,所以,一切皆有了可能。

显而易见,至少到目前为止,美国是这场俄乌冲突的战略获利方。在这场冲突爆发后,美国只是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将欧洲重新绑紧在了自己的战场上,同时还在消耗着俄罗斯的实力,在政治和安全上仍然在挤压着俄罗斯。

此外,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场欧洲地区的冲突,反而使美国腾出手来介入了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比如拜登23日在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之事,难免就有不怀好意的地缘政治因素。由此也证明,东欧地区的这场冲突会减轻其它地区地缘政治压力的说法,很可能只是个“伪命题”。因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才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想实现“结束美国霸权”这个目标,就必须快刀斩乱麻,迅速结束这场冲突,避免被拖入战争泥潭。否则,反而会掉进美国设计的“坑”中。那样的话,美国的霸权地位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有可能会稳固甚至增强。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