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立“类我”的李恪为太子?

念桃说历史 2025-01-20 13:46:57

唐朝的兴盛局面放眼整个封建社会都十分有名,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后来的开元盛世,都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一社会阶段,引起人们注意的不仅是唐诗的兴盛,还有独特的继承问题。

毕竟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就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引发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宫廷内部的大事件导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死,李世民虽然在后来成功继承了皇位,但兄弟相残,软禁父亲等事件总是饱受诟病。

所以李世民在后来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十分谨慎,他一方面担心当年的悲剧重演,一方面又要为大唐的以后考虑,最终在一番纠结之后,还是决定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即使在后来被废除,李世民也选择了李治。

按正常情况来说,和李世民性格类似的李恪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李世民为何没有立他?

李恪的多方面优势

作为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恪其实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李克的才华出众,这并非是道听途说,而是来自史书中的真实记载,《唐会要》,《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甚至在《资治通鉴》中全部都一致认为李恪“有文武才”。

相比于墓志铭这种带有个人情感的修饰,史书记载更加真实可信,李恪无论从文从武,都足以证明他有继承的资格,而且相比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们,李恪的文治武功也当年的李世民十分类似。

不仅如此,李恪在朝中的声望也很高,因为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虽然从道理上论是前朝余孽,但李唐皇室当年夺得政权的时候,打出的是禅让的旗号,所以对于原本的隋朝旧贵族还是十分尊重的,作为隋炀帝的女儿自然地位不同。

《新唐书》中曾记载李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所以这个身份实际上给李恪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让他在朝中逐渐有了话语权,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威望,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

尽管如此,李恪到最后也没有能被立为太子,不仅如此,这种莫名的威望也给李恪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世民对立储的态度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他在一开始就选择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并且观点十分明确,强调立嫡以长,尊重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心照不宣的传统。

同时为了避免其他皇子对太子的地位产生威胁,李世民亲自为他站台,安排朝廷重臣辅导李承乾的学业,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会创造机会让太子李承乾监国,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慰问朝中大臣等,且不说是混个脸熟,起码是在对他进行锻炼。

而当时的李承乾也十分争气,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之下,他的表现十分不错,让李世民很满意,称他是“仲裁庶政,有大体”,并且在此之后每一次有事外出,全都会下令让李承乾监国。

如果李承乾一直保持这样的表现,那么在将来一定会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只可惜他心性不稳,很快就出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表现得有些“好声色,漫游无度”,对事情的处理逐渐变得不怎么上心,太子府内的官员也多次进行劝导。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也发现了李承乾的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曾多次嘱咐太子府内的官员,李世民认为太子在深宫之中长大,很少到民间,对于百姓之疾苦尚不能了解,凭耳朵听,眼睛看也涉及到的很少,你们应当极力劝谏,不可怠慢。

大臣们听了,也这样做了,但频繁的劝谏之下,不但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让情况越来越恶劣,太子李承乾似乎越来越不加约束自己,不良行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不断劝导之下选择反其道而行之,长期不理政务。

李世民对于这位太子的态度就像是在敲边鼓,总是想着让旁人进行劝导,而坚信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对的,对于这个现象,群臣也曾对李世民提起过,但后者表现的十分生气,认为用废除太子之位来威胁李承乾并不合理,所以并没有采信。

只不过李承乾的做法越来越极端,表现也越来越差,东宫太子的官员在教育问题上无能为力,李世民自己也没有是好办法,这件事情如果看在其他皇子的眼中,或许都会产生争夺皇位的想法,也让李承乾自己变得更加不正常。

或许是因为先天性的缺陷,李承乾总是认为父亲李世民更加恩宠其他皇子,所以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但最终却因为私交术士这件事情让李世民大怒,除了李承乾之外,涉足这件事情的人全部被处死,李承乾本人也遭到了严厉批评。

从这件事之后,李承乾开始自暴自弃,他知道此时的父亲已经对自己十分不满,但仍然玩儿起了自己的小心思,称自己有病,连续几个月都不上朝,甚至还培养了一大批刺客,准备杀死李泰。

这无疑是对自己政治前途的断送,而李承乾的这种做法,也让李世民对儒家嫡长子继承制度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担心废长立幼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深深陷入了纠结之中。

李承乾最作死的一件事,就是在侯君集和李元昌的怂恿之下计划发动政变,他可能不知道父亲李世民的皇位当年是怎么夺来的,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场政变就在计划的过程中被李世民发现了,结果李承乾太子的身份被废除。

而李世民也曾产生过立第三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最终却没有确立,这背后也有多重原因。

随口一提引发祸患

李世民在提出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只是随口一说,因为在他强调“李恪有些像我,我想要立他” 的时候,已经将李治立为太子了,作为一个皇上,在已经有太子人选的情况下,仍然提到想立其他人为太子,这对自己来说或许没什么,但却会让李恪成为众矢之的。

或许李世民自己也没有想到,只是不经意地随口一提,就导致了后来李恪的死亡,然而这些都只是后话,李世民既然提到了,就说明他想立,但是却没有立,首先是出于政治和背景的考虑。

李世民最初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就是因为这个儿子和他十分相像,这样的原因并不足以成为立太子的理由,因为其中夹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不仅是唐朝,历朝历代对太子的人选都不能仅凭脑袋一热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为时代长远的发展考虑。

李恪虽然有才华,也十分有个性,但性格上和曾经的李世民一样强硬,和李世民相像,也意味着很有可能在将来政权的冲突之中大打出手,争夺中或许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而引发唐朝政权的动荡与不安,这是李世民所不愿看到的。

另外就是群臣的反对,其实早在废除太子李承乾另选他人的时候,群臣就已经对李世民不尊重嫡长子继承制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罪过太大,所以不敢站出来为他说话,相比于李承乾,李恪乃是庶出,所以这个想法定然会遭到很多人反对。

其实最典型的就是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位高权重,以至于几乎成为朝廷之中的风向标,即使是李世民的随口一提,长孙无忌也很不赞同,尤其是李恪与隋炀帝的那一层关系,势必会导致群臣不服。

即使再怎么疏远,李恪在血脉之中也有一定的隋朝成分,他的太子之位是坐不稳的,也势必不会得到支持,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大唐群臣,都不允许让一个拥有前朝血统的人来继承皇位。

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而李治又是长孙皇后的女儿,从亲情关系上讲,长孙无忌也应该更加支持李治作为太子,如果能顺利继承皇位,那么长孙家的势力也会随之提升。

这就是属于太子李治的政治班底与背景,相比之下,李恪并没有这样的条件,自从承乾被废除之后,李世民对太子的人选就陷入纠结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背景深厚的皇子才能获得朝臣的支持,李治很明显比李恪更加具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因为当年李世民的随口一提,导致李治在继位之后,长孙无忌将李恪视之为威胁,并且在永徽三年,利用一次重大将李恪杀死,从此彻底排除了他的政治威胁和潜在影响。

也就是说,李恪的太子之位,只是获得了李世民的口头支持,而且仅仅是一笔带过,这是不足以让他成为太子的,李恪缺乏嫡长的条件以及深厚的背景,所以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

参考文献

[1]清凉♀薄荷.我为三皇子李恪感到悲伤[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07,(Z1):74-75.

[2]孟宪实.论吴王李恪之死——以《李恪墓志》为中心[J].文献,2014,(03):91-101.

[3]郑炳林,张全民,穆小军.唐李恪墓志铭考释与有关问题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7,(03):5-22.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