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培养AI人才、推动技术突破的重任。面向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变革的需求,长江大学布局未来技术学院,通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科学深度融合,探索能源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模式和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新范式。
2024年8月,长江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采用高考招生+校内选拔方式,在全校2023级学生中,通过数学、物理笔试、中英文面试遴选了21名人,录入未来人工12301班。同时,在2024年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45名2024级新生,录入未来人工、未来储能、未来智能3个班,开展能源+、智能+培养。
目前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兴趣为导向,以导师组、团队化、跨学科、宽出口为特色的教育新机制,逐渐建立多学科交叉创新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范式;采取完全学分制,实施责任导师组制度,以一流人才为培养目标,进行“3+1+X”本硕博一体化衔接式培养:本科学习3年,本硕博衔接1年,X为3-6年硕博士学习阶段。
为培养学生创新与独立主持项目的能力,学院实施学生独立主持创新创业项目全覆盖,实现一生多赛的目标。2024年10月,未来技术学院遴选了不同学科背景的校内导师,涵盖石油、机械、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农业等多个领域,并根据导师学术方向与学生专业、兴趣相匹配的原则配备一对一导师。
为助力学生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院还构建“课-赛-项”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科交叉性,打造数理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前沿自由探索课程的课程体系。学院以项目为依托,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持续发展、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
此外,未来技术学院还开展学校学科竞赛项目介绍及保研政策解读,国创赛和挑战杯等重大赛事政策及获奖案例分享,激发同学们的竞赛热情,引导学生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在未来技术学院的精心培养下,学院21名大二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等各类竞赛20余人次,每人主持有1-2项校级大创项目。(部分数据截至2024年12月)
当下,人类正在迈入智能社会时代。近几年,人工智能专业持续火爆,国家战略驱动也带来了人工智能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人社部《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当务之急,相关人才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已来,长江大学将继续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创新精神,将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为AI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素材来源:长江大学官网/官微,高绩,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