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云社的许多人心中,相声演员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守住本职工作,二是不断学习提升。
但在流量时代,这两件事的平衡却成了争议焦点。
近日,“郭德纲宣布霄字科回炉重造”的消息一出,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
为什么要重新培训?
秦霄贤作为这个字科的代表人物,他是否真的撑得住外界的期待?
这背后透露了德云社的隐忧与转变。
郭德纲回应“带货争议”,相声演员的本职工作如何平衡?
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标配。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只要能说得上几句话,似乎都能在屏幕前喊上几句“把链接发给我”。
不过德云社的规矩看似与此格格不入。
有人说,郭德纲不允许徒弟们带货,说是“丢了传统相声的脸”。
更有人猜测,这是一种变相管控团队形象的手段。
在一次直播中,郭德纲亲自回应了这个“带货争议”。
他说:“不是所有演员都不能带货,只是你得先干好本职工作。
”换句话说,直播卖东西不是问题,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赚钱上,而不是学习相声,那他作为师父肯定不能接受。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难理解。
一些相声演员在舞台上熠熠发光,但长期巩固的基本功却可能因为分心而放松。
郭德纲的这番话,不仅帮德云社澄清了误会,更说明了一件事:相声的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于舞台上的实力,而非“外快收入”。
霄字科重训,秦霄贤的成长是否足够支撑期待?
霄字科,这一代被贴上“青春新力量”标签的学员,确实是德云社的新生代主力。
从舞台到综艺,再到各大短视频平台,像秦霄贤这样的年轻演员,凭借幽默的表现圈粉无数。
但流量带来的挑战同样严峻。
秦霄贤是霄字科中最具话题性的代表,人气高,新闻也多。
从他被传的“吃软饭”到“睡粉风波”,他时常成为舆论焦点。
观众分成两派,一派觉得他人帅嘴甜,未来可期;另一派却担忧,他是否真的配得上“相声演员”这个称号。
面对这样的质疑,郭德纲显然意识到,仅靠流量无法支撑长远。
霄字科的“回炉重造”,无疑是给这些年轻人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对秦霄贤来说,这场重训或许不仅是对业务能力的打磨,更是他努力摆脱标签的开始。
即便再高的人气,也终究要靠实力去守护。
从岳云鹏到霄字科,德云社新旧传承的教学差异与霄字科不同,早年的云字科、鹤字科学员,在入门时面临的是更加艰苦的学习环境。
相声业务不熟练?
那可能一天练到嗓子沙哑还没法登台。
岳云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曾经为了记住一段台词,反反复复练习到凌晨。
正是靠这样扎实的基本功,他才能从一名“小跑龙套”变成如今台柱子的角色。
但霄字科的快速成名,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了时代的“快车”。
短视频与综艺让这些学员获得了大量曝光的机会,但也缩短了他们系统训练的时间。
霄字科的学员们能引爆年轻观众的关注,可是真正细听他们的相声作品时,总能感受到底气不足。
郭德纲的“回炉重造”也是带着这样的反思。
那就是如何在流量时代,既保持年轻人喜欢的新鲜感又不失传统相声的根本?
这是一场值得深思的尝试,也是对德云社未来发展的重要探索。
结尾:初心与流量,如何找到平衡?
郭德纲作为师父显然是在“流量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
他愿意给霄字科年轻人机会,因为这些人能让相声被更多群体关注;但同时,他也不允许相声成为流量的牺牲品。
每代人站在时代的浪潮下,都会面临新的挑战,这是无可避免的。
或许,霄字科的这次重训,对于秦霄贤和他的师兄弟们而言,是一种挽救初心的契机,也是为日后的舞台之路筑牢根基。
不论结果如何,德云社这盘“大棋”,才能在不断调整中继续前行。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或许真正的重要不是他们如何经历流量的火花,而是如何用坚守的作品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