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起义:点燃大别山革命烽火的农民暴动

乡即卿 2025-03-25 11:36:21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以“镰刀斧头”为旗,向黄安县城发起猛攻。

这场被称为“黄麻起义”的农民暴动,不仅是长江以北首次大规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壮举,更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

一、为何是黄麻?起义背后的深层动因

黄麻起义的爆发绝非偶然。

黄麻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土地贫瘠,农民长期受军阀、地主盘剥。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上天灾频发,农民“卖儿鬻女”成为常态。

黄安80%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在政权、族权、神权的三重压迫下挣扎求生。

1925年,董必武、陈潭秋的学生在两地成立特别支部,逐步发展党员、建立农会。

1926年北伐军进驻后,农会迅速发展,两县农会会员一度超过18万人。

到1927年,两县已拥有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成为起义的核心力量。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黄麻地区虽在9月尝试起义(史称“九月暴动”),却因经验不足失败。

但这场“预演”为后续行动扫清了地方反动势力,积累了群众基础。

当大革命失败后,黄麻地区的共产党人并未屈服,反而通过“五抗”斗争(抗租、抗税、抗捐、抗债、抗差)积累了武装斗争经验,为起义埋下伏笔。

二、从“九月暴动”到政权建立

1927年9月,黄麻两县率先发动“九月暴动”,肃清北部反动势力。

10月,中共湖北省委派符向一、吴光浩等组建黄麻特委,成立起义指挥部。

11月13日,趁国民党军换防之机。

黄麻特委调集千余农民自卫军和3万群众武装,夜袭黄安县城。

起义军仅用几架木梯便攻破城墙,活捉县长贺守忠,释放被关押的群众。

次日,国民党援军逼近,起义军主动撤退,但敌军因畏惧再次弃城而逃。

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地区首个工农民主政权。

起义军随后整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任总指挥)

然而,起义军在12月遭国民党军突袭

12月5日,敌军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寡不敌众,潘忠汝在掩护突围时身中数弹牺牲,县委书记王志仁等核心成员殉难。

起义军仅剩72人携53支枪,被迫转移至黄陂木兰山打游击。

在木兰山,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采取“昼伏夜动”的游击战术,逐步向河南光山柴山保转移。

1928年5月,他们进入河南光山县柴山保,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开启游击割据新阶段,最终发展为鄂豫皖苏区的前身。

三、星火燎原:黄麻起义的深远影响

黄麻起义虽因敌强我弱暂时受挫,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军事奠基:

起义诞生的鄂东军,后发展为红四方面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徐向前、王树声等名将皆由此起步,走出了25位开国将军(含2位大将)。

政权探索:

黄安县农民政府颁布的土地革命纲领,为后续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

鄂豫皖根据地鼎盛时期覆盖三省26县,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

精神传承:

起义铸就了“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勇于创新”的黄麻精神。

激励着大别山军民坚持斗争二十余年,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始终是革命的重要支点。

人才摇篮:

红安县以“将军县”闻名,61位开国将军皆从这里走出,革命烈士达2.2万人,谱写了“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悲壮史诗。

四、历史的启示:为何农民能扛起革命大旗?

黄麻起义的成功,关键在于三点:

组织力:中共通过农会和自卫军将分散的农民凝聚成战斗集体;

策略性:起义后及时转入游击战,避免硬拼消耗;

群众基础:土地革命政策直击农民痛点,如“打土豪分田地”迅速赢得支持。

如今,黄麻起义烈士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红色地标,仍在诉说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从“黄麻起义”到“将军县”,这片红色土地见证了中国农民用锄头与梭镖改写命运的壮举,更启示着我们:

人民的觉醒与团结,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结语

黄麻起义虽以短暂占领县城告一段落,但它点燃的火焰却从未熄灭。

从木兰山的游击到柴山保的扎根,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根据地,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

正如亲历者程启光回忆:“只要人在,就要革命到底!”

这种信念,至今仍在提醒我们:人民的力量,永远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

这股源自土地的力量,终将改天换地,照亮新中国的黎明。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