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杜聿明观瞻主席故居,结束后笑着说:帮我给后人留一句话

纸起城楼 2024-12-20 15:31:11

引言:70年代杜聿明观瞻主席故居,结束后笑着说:"帮我给后人留一句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两位曾经的抗日将领杜聿明和宋希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虽然二人早年曾效力于国民党,但在艰苦的改造生活中,他们终于认清了方向,拥护了共产党的领导。参观结束时,杜聿明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令在场的每个人无不动容......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呢?

抗日前辈杜宋的家世背景

讲起杜聿明和宋希濂二人的家世背景,那真可谓是世家子弟、书香门第。杜聿明1904年诞生于陕西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杜良奎早年曾加入过孙中山的同盟会,参加过"反袁斗争"。身处大家闱阁之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熏陶的杜聿明自然爱好习枪棒,对武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与杜聿明家世相比,宋希濂的家境则略显逊色。宋家世代居于湖南,祖上有低级功名却也算是中等阶层的家庭。不过宋希濂的父亲宋绳武也是书香世家出身,自小就将他培养成一名恪守传统的读书人。可谓是典型的旧式家教严格,宋希濂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青年时期,杜聿明和宋希濂都曾一度接受新思想的洗礼。据说1923年杜聿明在父亲的安排下被勉强进入了一段封建婚姻,尽管他早已接触到了新式思潮,但基于传统的观念,杜聿明还是与妻子曹秀琲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入黄埔军校 辗转加入国民党

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这一年对杜聿明和宋希濂二人来说都是人生转折的重要一年。就在这一年,杜聿明本想报考北大深造,却在途中获悉黄埔军校正在招生的消息,遂改变主意南下黄埔军校就读。而宋希濂则比杜聿明提前一步,1924年他就已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当年入学的最年轻学员。

杜聿明在黄埔军校的表现优秀非凡,期间他不仅学有所成,而且深受时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赏识。当时的黄埔军校可谓是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摇篮,杜聿明在那里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比如后来成为著名将领的谭延闿、白崇禧等人,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政治觉悟大为提高。

与杜聿明相比,宋希濂的政治立场则更加复杂曲折。入学时他就已加入国民党,随后又在陈赓等人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宋希濂受蒙蔽很快退出中共。此后他一路飘摇,最终完全加入国民党阵营。

离开黄埔之后,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命运也就渐行渐远了。北伐战争时期,杜聿明所在的部队不幸被孙传芳的军队打散,他也因此遭到逮捕入狱,不过后来在党内朋友的帮助下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由于表现出众,杜聿明很快就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和信任,成为其嫡系并担任重要职务。

杜宋二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

a. 杜聿明作战侧记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杜聿明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国民党军中的一员,他曾多次率领部队在正面战场为祖国的和平贡献力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9年12月的广西昆仑关之战,当时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队精锐部队,在昆仑关地区与日军遭遇战。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杜聿明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并在战斗中临机指挥,最终击退了进攻的日军,赢得了这场保卫西南主要通道的关键战役。

此役之后,杜聿明一举成名,很快就被委以重任,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防守云南、广西和贵州等西南地区。在后续的作战中,杜聿明频频击溃日军的进攻,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获得"西南王"的美誉。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抗战最后阶段的1945年,杜聿明更是亲率部队奋勇杀敌,在广西英德之战中将日军压境反扑,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

b. 宋希濂活跃一时的经历

与杜聿明相比,宋希濂在抗战期间的作战经历就显得相对平平无奇。不过在淞沪会战这一关键战役中,宋希濂还是出色地完成了防守任务。1937年8月13日,盘踞在上海租界的敌军发动了对华进攻,我军第八十八师奉命固守苏州河以北地区。作为国民党军中的一员,宋希濂所部就负责防守虹口一带。在敌军疯狂的猛攻下,虹口成为了整个战役中伤亡最惨重的地区。但凭借着宋希濂的临机指挥,我军始终没有失守阵地。经过三个月的顽强抵抗,敌军最终被迫撤退,淞沪会战遂告一段落。

c. 被老蒋蒙蔽误入歧途的宋希濂

在这场战役中,宋希濂也因作战英勇而被衷心赞扬。但可惜的是,就在战后不久,他便做出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决定——退出了中国共产党。原因正是在1927年发生的著名"中山舰事件"之后,宋希濂受到了蒋介石的无情打击和话语蛊惑,被其蒙蔽了双眼,对革命理想产生了动摇。从此,他彻底投靠了国民党。

命运的分野与最终抉择

a. 杜聿明决然改弦更张

随着国共矛盾的白热化,杜聿明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对其昔日的嫡系主子也产生了质疑。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杜聿明虽然名义上还效力于国民党军,但实际上他已经秘密支持并配合共产党的行动。比如在绥远战役中,他就故意放走了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又如在平绥战役时,他的部队更是直接向人民解放军阵地"射过儿子回马枪",使战斗迅速结束。

这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举动,自然让蒋介石对杜聿明产生了猜疑。1949年5月,国民党节节败退,处于绝境之中。蒋介石决定彻底向杜聿明释放最后的诚意,要将西北第二绥远绥德集团军军长职务交给他。没想到杜聿明这次干脆拒绝了,理由是"国民党已经穷途末路,已无指望",随后更是公开表态支持共产党。

此举无疑等于是向蒋介石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令其大跌眼镜。自此,杜聿明决然改弦更张,投靠了中国共产党阵营,并很快就在人民解放军中担任了重要职务。1949年10月,他受命率领西北军进军西安,并受命镇守陕西。从此,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干将彻底完成了华丽转身。

b. 宋希濂仍然踌躇满志

与早已改弦更张的杜聿明不同,宋希濂在解放战争期间仍然处于踌躇满志的状态。作为一名固步自封的国民党军人,面对大陆日趋严峻的局势,他依然固守"剿匪"的急功近利想法,丝毫没有看清形势的大势。就连在1948年11月遭到共军重创,被迫主动放弃战略要地太原后,宋希濂也仍然死撑着不愿意放弃抵抗。

然而现实残酷地敲响了警钟,随着共产党解放大军如烈火一般席卷全国,原本坚不可摧的大陆根据地已是摇摇欲坠。到了1949年底,蒋介石下令全面撤退海外,宋希濂也只得勉强跟随主子远走他乡。对于一名自视甚高的军人来说,在土生土长的祖国家园沦为亡命之徒,该是何等伤痛和耻辱。

英雄迟暮 前程有别

a. 杜聿明在新中国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聿明很快就被重用,出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二野战军军长一职,随后又担任过陕西省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可以说,在那个动荡年代,杜聿明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亲自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新式革命军人,更是主持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如镇压了西北地区的一些反革命武装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解内战的关键时刻,杜聿明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1949年12月,国民党残余势力驻防在青海,拒不投降。为了尽快平定叛乱,杜聿明奉命亲自前往青海省会西宁,说服其中的将领接受和平解决。最终在杜聿明的游说下,青海国民党残部终于做出了正确抉择。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杜聿明后来却未能借助自身的声望和地位,真正在国家的重要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直到去世,他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委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而已。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杜聿明依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主革命家和英雄人物。

b. 宋希濂在台湾谢幕人生

与杜聿明的光荣事迹相比,宋希濂在去台湾后的经历就显得暗淡无光了。作为一名国民党的铁杆将领,宋希濂在台湾一直混迹于军界,多次出任要职。但由于他在大陆时代就已窝囊失守,误导部属投靠共产党,这使得他在台湾时期便一直遭到蒋介石及其嫡系的猜忌和歧视。

尽管仍被委以重任,但宋希濂在军中的发展前景已所剩无几。到了1958年,他甚至被免去了全部军职,只能在长期闲置下默默无闻地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年。直到1965年1月离世,这位昔日叱咤风云、位高权重的抗战老将,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军衔都已不复存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