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贵州白云寺和白基观,徐霞客分别碰见红尘内外之人。在贵州盘江,徐霞客眼里的盘江铁桥,究竟是何模样呢?
(公元1638年)四月二十五,下午,徐霞客与马帮约定的旧城,在盘江之上五里处,他与顾仆急忙往前赶。
沿途,有横跨在山涧上的利济小石桥,山涧水已干枯。距离利济小石桥半里远,有盘江铁桥,铁桥下的盘江,波涛汹涌,江水浑浊如黄河,十分湍急。在这万山之中,众多河流都是清澈的,唯独盘江却浑浊,令徐霞客百思不得其解。
盘江峡谷虽不宽,却非常深。徐霞客远望盘江铁桥,桥身飘荡深远。待他踩在铁桥上,却巍然不动。这座铁桥,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牛马往返,这些牛马还都是负重前行。
盘江铁桥的桥体,由纵向粗铁链,与纵横交错的细铁链,构成网络。桥底有三十三根铁链,铁链上铺有两层木板,木板厚仅八寸,宽八尺多。
盘江铁桥东西两侧山崖,相距不足十五丈,高将近三十丈。桥下江水奔腾,水深不可测。最初当地人用船摆渡,多发生淹没溺水事故。后来也也曾用石块垒砌桥,却无法建成。直到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朱布政使任提刑按察使,他命安普游击将军四川人李芳先用铁链建桥。山崖两端各有两尊石狮子,高约三四尺,桥栏杆所用铁链全部从石狮子口里出来。
盘江铁桥东西两头,各自横跨着巨大的牌坊。东面牌坊由总督朱公题写着“天堑云航”。西边牌坊是傅宗龙任监军御史时题写。傅宗龙又竖了一块圆石碑,题名“小葛桥”,说武侯诸葛亮用铁链造了澜沧江桥,历数百千年,这里才有了此桥。
徐霞客觉得“渡澜沧为其他人”,是汉武帝时的旧事。澜沧江上没有铁索桥。铁索桥的旧址在丽江,也不是诸葛亮建的。
盘江铁桥两端,碑刻祠堂庙宇众多。偏生暮雨骤降,徐霞客无法细看。他和顾仆走进新城门,沿山崖往上登。
新城是建盘江铁桥之后,增设的,还设置了卫所,成了军事重镇。徐霞客听说旧城在新城五里外,就与顾仆冒着雨,竭力跌跌撞撞地沿石阶往上登。他们弯弯曲曲向上走了四里路,雨才停,天渐渐晴朗起来。他们向西穿越山坳,走了半里路,在岭后山冈上,有旧城高悬。
徐霞客和顾仆走进旧城东门,城内有总兵府镇守。
总兵府衙与客栈房舍没有区别,早晚用喇叭发号令,喇叭声也不宏亮,也没有锣鼓声。当晚,他们投宿在军人张斋公家里。
盘江铁桥,位于如今的贵州晴隆县东20公里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盘江铁桥是入缅抗日中国远征军和盟军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日军曾不遗余力地对盘江铁桥进行轰炸。只因地势险要,再加上防卫得当,日本军机无计可施,反而被钢炮击伤,只得仓皇逃窜。
如今的盘江铁桥,经过战火的洗礼,修修补补,已经不复当年徐霞客所见。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