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每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当游本昌老师的身影再次出现,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带着破帽,背着破袈裟的济公,穿梭在市井街巷。
他摇着扇,拿着葫芦,悠悠晃晃地走进我们心里。
你瞧瞧他,一身破旧的行头。
脚上的鞋不知补了多少个洞,头上的帽子,也是东一块西一块地打着补丁。
身上的袈裟,更是洗得发白,弄得破烂。
可就是这样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和尚,却有着一颗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
他走在尘世间,看似癫狂,却通透人性。
他嬉笑怒骂,点石成金,句句话都藏着人生的智慧。
那一把破扇,是他济世救人的法宝。
有多少凶神恶煞,在他的破扇下偃旗息鼓;有多少恶贯满盈之徒,在他的破扇指点下幡然醒悟。
那一个破酒葫芦,盛的是他济世无尽的悲悯。
有多少穷苦之人,因他的一口酒而重振信心;有多少迷途之人,因他的一口酒而豁然开朗。
济公行于世间,救人之多,渡人之广,已成传奇。
可他从不居功,从不张扬,依旧是那个疯疯癫癫的老和尚。
早已超脱红尘,活脱脱一尊活佛。
他出身显赫。
本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父母双双离世。
如一道晴天霹雳,将他的生活砸得粉碎,让他尝尽了世间的冷暖和悲苦。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是不是只有出家修行,才能寻到心中的一片宁静?
济公也许是这样想的吧,于是他就披上袈裟,法号道济,在国清寺开始了和尚的生活。
但他的行为,却让世人瞠目结舌,远远超出了世人对一个僧人的想象。
酗酒如命,食肉不忌,甚至公然藐视清规戒律。
时常受到其他僧人的排挤和嘲笑,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甚至看他不顺眼,背地里说他坏话,想把他赶出寺去。
多亏了住持看透了济公的真性情,理解他内心的澄澈,护着他,才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
好景不长,住持圆寂了。
失去了唯一的支持和理解,济公也不得不离开了滋养他多年的国清寺。
从此,他开始了更加飘零的生涯。
在灵隐寺、净慈寺等名刹之间流浪。
他的一言一行,看似荒诞不经,但字字句句都是禅机。
临终前的一首《辞世颂》,直击人心,警醒世人!
《辞世颂》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六十年,对常人而言,已是一生的大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济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修行的路上披荆斩棘,终于参悟到了“东壁打倒西壁”的境界。
然而,当他回首这一生,才恍然大悟。
原来一切都没有改变。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
“狼藉”,这个词,道出了济公内心的苦涩。
在百姓心中,济公是救苦救难的活佛,是无所不能的济世神僧。
但在寺院里,在那些僧侣眼中,济公却是个行为怪异的疯子,是个我行我素,不守戒律的异类。
他们无法理解济公内心的纯净,无法参透他超脱红尘的境界。
悠长的六十年里,他每一天都在和这些偏见抗争,每一天都在和自己的心魔战斗。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当济公再次回首这一生,他终于明白。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
真正的自在,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无挂碍。
这,就是济公的悲凉,济公的无奈,也是济公的豁达和超然。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
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来到这个世上,不就是为了好好感受生命的美好,领略世间的风风雨雨吗?
如果整日奔波于世俗的纷扰,被俗世的枷锁束缚,没能好好欣赏这世界的美景,没能倾听生命的律动。
那我们这一生,不就白活了吗?
不要让世俗的眼光束缚了我们,不要让俗世的烦恼蒙蔽了双眼。
让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去拥抱生命中的欢乐,去接受生命中的悲伤。
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负光阴,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