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冬至到了,作为一年中阴气最重、阳气开始回升的节气,养生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中老年人。“一躲,二养,三补,四灸”是冬至养生的核心要点,躲避伤害、调养身体、补充不足、借助艾灸扶阳,方能安稳过冬。
冬天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炎等都容易“趁虚而入”。很多人觉得冬天冷就多穿点、吃点热乎的就行,岂不知,冬至养生讲究的是全方位的调节,而不是简单的御寒!
我行医多年,见过太多因为忽视冬季养生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今天必须好好给大家敲响警钟。
“一躲”:远离寒邪与隐患,避免疾病找上门
冬天的寒气对人体的侵害是直接且深远的,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寒邪最容易伤害心脏、血管和关节。临床上,冬季是心梗、脑梗、冠心病高发的时期,寒冷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有研究表明,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30%左右,特别是清晨、夜晚时段风险最高。
老人们要“躲”,躲什么呢?一是躲寒,尤其是清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注意保暖,避免温差刺激。二是躲湿,潮湿环境容易诱发关节炎和风湿病,尤其对老寒腿患者,湿冷的天气简直是“灾难”。
三是躲病,尽量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冬季是流感、肺炎的高发期,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容易感染。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70岁的老大爷,冬天散步时不注意保暖,导致寒气入体,诱发了严重的冠心病,差点没抢救过来。冬天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早上运动,宁愿少动,也不能受寒!
“二养”:养阳气、养脾胃,打好健康基础
冬至是“阴极而阳生”的日子,这一天开始,阳气逐渐回升,养阳尤为关键。中医讲,“阳气不足百病生”,老人阳气衰弱是自然规律,但通过冬至的调养,可以很好地补足阳气,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
怎么养阳?第一,保暖护阳,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脚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冬天出门一定要戴帽子,避免寒邪入侵。腹部是人体阳气的储存地,睡觉时可以用个热水袋暖暖小腹,促进血液循环。脚是“第二心脏”,每天晚上泡脚10分钟,既温暖全身,又有助睡眠。
第二,养脾胃。冬天是进补的好时机,但很多老人脾胃功能不好,盲目进补只会加重负担。饮食上建议多吃温性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红枣、山药等,少吃寒凉的东西。千万别吃冰冷的水果和饮料,冬天最忌寒凉伤胃!
我有一位老患者,长期吃凉性的食品,冬天胃痛频发,后来我建议他每天喝点姜枣茶,调理脾胃,一个冬天下来,胃病基本没再犯。养阳、养脾胃,看似简单,却是冬季养生的根本所在!
“三补”:补气血、补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冬天是“藏”的季节,中医讲究“冬藏”,这个时候人体代谢减缓,适合补充气血和营养,为身体储备能量。中老年人到了冬天,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气血不足,表现为手脚冰凉、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
补气血可以从食补和药补两方面入手。食补方面,建议多吃红枣、枸杞、黑芝麻、核桃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铁、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气血。药补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调理,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等,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盲目进补。
补营养则要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很多老人不喜欢吃肉,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冬天建议适量吃些瘦肉、鱼虾、鸡蛋等优质蛋白,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增强抵抗力。
补气血和补营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四灸”:借助艾灸扶阳气,防病治病艾灸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疗法,尤其适合冬季。艾灸通过温热
刺激穴位,帮助身体驱寒散湿、补足阳气,调节脏腑功能。冬至前后,艾灸效果最佳,被称为“冬至灸”。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穴、命门穴、足三里穴等,这些穴位对增强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有很好的作用。比如关元穴是补肾阳的重要穴位,尤其适合阳虚体质的老人;足三里穴则是“长寿穴”,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我曾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阿姨,患有多年老寒腿,每到冬天就疼得无法下地走路。我建议她冬天坚持艾灸关节周围的穴位,并配合泡脚驱寒。
一整个冬天过去,她的腿疼明显缓解,第二年冬天几乎没有再犯病。艾灸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显著,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作为冬季养生的辅助方法。
冬至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科学、系统的调养过程。一躲、二养、三补、四灸,看似简单,却涵盖了冬季养生的方方面面。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度过冬天,让健康常伴左右!
参考文献: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冬季养生与疾病预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发布《心血管疾病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与疾病预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