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董卓之乱,虽然历经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三年,但是却让东汉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汉献帝沦为一个傀儡,繁华的洛阳城变成人间地狱,老百姓深陷水火之中,董卓则坐在璀璨的龙椅上俯瞰众生。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离不开那位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
同时,也离不开彼时他的帮手——袁绍。
当然,袁绍与何进的出发点是好的:谋诛宦官。
然而,偏偏打算征召一位常年混在西凉的猛将董卓。
反对何进与袁绍计划的人,在当时至少有4位!
曹操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闻何进的计划,差点笑出声。
因为在他看来,要除掉宦官,根本不需要向外召集人手那么大动干戈。
只要把宦官中的罪魁祸首给诛灭,余党均不足为惧怕!那么,叫掌管牢狱的官吏给他们定罪并将其诛杀即可。
如果赶尽杀绝,事情必然会走漏风声,到时失败是注定的结局!
只不过,当时的曹操人微言轻,何进自然不会将其意见放在心上。
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却先一步被宦官诛杀。
董卓专政后,曹操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就改名换姓逃出京城,回到陈留散尽家财起兵,开启了创业之路。
陈琳陈琳,没错,就是那个在后来洋洋洒洒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批曹操罪行的陈琳!
他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有文化地骂人。
陈琳最初是何进手下担任主簿。
对于宦官专权,陈琳是颇有感触,也多少明白为什么何进那么坚决想要铲除那群祸乱朝政的奸佞。
但陈琳同样认为何进召集外将进京干涉的计划不妥。
在陈琳看来,何进如今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朝堂上还是他说了算。只要做事符合道义、当机立断,为天下百姓谋求福泽,那么多数人都会认同并跟随。
现在反而放弃天然的优势,转而去依赖外来不可控的势力,这不就是把决定命运的权力交到他人手中吗?
这个计划注定不会成功,反而会引发新的祸端!
一意孤行的何进还是没有听劝。
卢植卢植是汉末三杰之一,乃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得知何进诛杀宦官却要采取征召董卓入京的方式,时任尚书的卢植站出来劝阻:
大将军要谋诛宦官,完全没必要对外征集军队前来。而且董卓此人,狼子野心,西凉出身,性情残暴,手中还有一支精锐部队,也是桀骜不驯。
倘若这样的人进了京城,您觉得是能够彻底控制的吗?
不出意外地,何进对于这位尚书的逆耳忠言,也是当做耳边风。
后来卢植被董卓罢官,他以年老身体不便为由返乡的时候,抄了近道。
期间,董卓还派人一路追杀卢植,庆幸的是后者跑得快。
郑泰大将军何进主政的时候,征召郑泰为尚书侍郎辅佐他。
当时何进与袁绍计划谋主宦官,并打算召集外将入京,特别邀请西凉军阀董卓带兵前来。
郑泰一听,这可不得了,赶紧对何进说:
董卓为人残暴,寡恩薄义,他的野心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允许他辅佐朝政,把重大的权势交给他,必定会滋长他的凶残与欲望。这对朝廷是极其危险的!
主公以你的威望和德行,身居高位,任重道远,理应坚持主见,自己做好决断铲除罪恶之首。
万万不应该指望董卓这样的人来做你的外援啊。
同时,谋诛宦官这样的事情拖得太久必然生变,希望你还记着窦武的前车之鉴!
何进铁了心要召董卓入京,因此同样对郑泰的劝阻置之不理。
(本文主要参考《后汉书》、《三国志》)
但凡何进听进去上述4位中的一个意见,可能都不至于落得个被杀的结果,更不至于给东汉带来董卓之乱这样的灾祸!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