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的落日
公元870年,唐懿宗咸通11年。这是大唐最后的平静岁月,十几年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将会摧垮这个曾经“天俾万国”的朝代。
在风暴来临前这个短暂的时刻,洛阳男子源匡秀为自己深爱的青楼女子写下了墓志。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历史记录。

“都以为相爱就像风云的善变 相信爱一天 抵过永远”——洛阳男子源匡秀为沈子柔留下千年石刻
疫病时期的爱情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大唐的东都洛阳爆发了一场瘟疫。一位公子哥源匡秀正埋葬一名叫沈子柔的女子,并为她撰写墓志。女子是他的相好,但两人却是在青楼认识的。墓志这东西在唐代算是世家子弟的专属,一般都是文字眷永,洋洋千字描述主人生前的一切荣耀。唐代尽管文化开放包容,但是给青楼女子写墓志,也算是石破天惊的事了。

唐代出土的墓志,太常寺丞张瑞墓志(唐代宗年间)
妓女沈子柔本是江南吴兴人,死在了这年初夏,因为洛阳闹起了瘟疫。关中洛阳这次瘟疫规模很大,官方史书的记载不详。唐懿宗本纪中也只是记载了这一年南诏的战事和魏博军的一次武装叛乱。

源匡秀、沈子柔本是郎情妾意,无奈红颜薄命
但从墓志和其他遗存的笔记看的出这次疠疫大流行,达到了“里社比屋,人无吉全”的严重程度。唐代世家大族的墓志一般会记载死者生前的官职、姻亲等重要大事。行文也是四平八稳。史料价值很高,研究墓志是了解隋唐历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沈子柔墓志
而沈子柔的这篇墓志却用明艳的笔墨描述了她的容貌仪态。甚至记录了一次源匡秀和沈子柔一次激情后的细语。
“子柔一日晏寝香闺,扶衾见接,饫展欢密,倏然吁嗟曰:妾幸辱郎之顾厚矣,保郎之信坚矣。然也,妾自度所赋无几,甚疑旬朔与疠疫随波。虽问卜可禳,虑不能脱。余祇谓抚讯多阙,怨兴是词”
大意是激情过后,子柔对匡秀撒娇:“谢谢你这么喜欢我,但是我觉得现在四处闹疫,我可能也会波及。最近占卜也是大凶之兆。哪一天我可能就不在了”。

沈子柔没有熬过疫病
源匡秀以为是情人耍小脾气,觉得“当时我只以为是最近没怎么关心她,她为了引起我注意才说此气话”。哪知道疫病来的极快,沈子柔很快染病去世,这次调笑竟然成了诀别。
“青衣告疾,雷犇电掣,火裂风摧,医救不施,奄忽长逝。”爱人骤然离去,源匡秀像是被抽空了身体,他无法接受鲜活的生命竟然这么快的离去。于是他不顾社会压力也要为这位青楼出身的爱人撰写墓志并刻下石碑。
墓志的最后,源匡秀留下了一段炽热的铭文:“丽如花而少如水,生何来而去何自?火燃我爱爱不销,刀断我情情不已。虽分生死,难坼因缘。”
源这个姓氏非常少见,他出自鲜卑族。早在5世纪北魏时已经崛起,这个家族的始祖源贺,“西平乐都人”,来自青海东部的西宁。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在《北史记》、《魏书》、《随书》中有记载的成员有20为。源贺的7世孙源乾曜更是成了玄宗一朝的宰相。

唐玄宗一朝的宰相源乾曜
源家在北魏崛起,以武功立家。这样累世官宦的大家在唐末出了源匡秀这样的多情公子哥。也看的出门阀的后代过于“卿卿我我”,不足以应对接下来狂风暴雨。因为那个狂屠门阀的黄巢就要来了,他可不会理会公子、才女那些莺莺燕燕。

黄巢来了,世家大族的好日子要终结了
不过也正是源匡秀良好的家境,能给后人带来这么一篇别样的墓志。源公子把对子柔的哀思篆刻在墓志中。
其实面对生与死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是不太去多谈死后的事。儒家强调在生时求取功名,积极入世。《论语》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和“子不语怪力乱神”都是这个态度。对于死亡,我们更多主张用严格的礼仪来处理丧葬之事体现孝道和秩序。

儒家强调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在隋唐,世家大族的墓志碑文都要去找当世的文学大家润笔。丧葬是为了体现社会等级和家族荣耀的大事情。
所以源匡秀为了青楼爱人做的这个墓志就非常特殊了。从古至今青楼女子都是不值得宣扬的职业。大部分文人墨客也多是一夜快活留下几行情诗。像源匡秀这样的公子哥不惜血本甚至一定社会名声给相好操办墓志的大情种,古今中外真是少见。

唐代官方虽推崇道教,但是佛教依旧盛行。高僧取经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就开始于唐代
唐代佛教盛行,特别是轮回思想对人们影响很大。虽然经过了武宗打压,但后面的宣宗、懿宗父子又大肆宣扬佛教。佛教以“空无”来定义人的肉体,认为人的物质存在是虚无的、会腐烂的躯壳。而人的灵魂才是“本真”,是不死的。现存肉体生命的结束之后,灵魂会从之前的躯壳转化到新的躯壳中而达到重生。
源公子写墓志刻碑时大约是想着爱人不在晦暗的幽冥世界受苦,能马上转世到好人家中。
《悼青楼名妓沈子柔》
唐.源匡秀
丽如花而少如水,生何来而去何自?
火燃我爱爱不销,刀断我情情不已。
他和子柔生前那一次私密又隐含着无力宿命感的对话写在了本应严肃、客观概括死者一生的墓志中,让我们看到了大唐陨落前,洛阳市井不一样的悲喜人生。
风暴来临之前回到大背景之下,唐懿宗咸通11年,公元870年,大唐立国已经252年。唐懿宗已经是大唐的第18位君主。
这一年最大的问题是大唐南部边境南诏又不老实了。这年正月南诏进犯,连下眉山、双流、直抵成都,二月开始围攻成都,西南局势危急。而唐朝此时边境不应该如此的狼狈。因为唐懿宗之前的唐武宗、唐宣宗时期大唐的宿敌吐蕃、回鹘先后垮塌,归义军收复河西走廊。大唐几乎没有了大的外部威胁。

南诏一直在西南给唐朝找麻烦
虽然南诏实力比不上吐蕃、突厥、回鹘等政权。但是此时的大唐也不是西去安西万里疆的大唐了。南诏不但能频繁骚扰四川,还出兵攻击了安南地区(今越南北部),大肆屠杀当地人。晚唐对南诏的战争也持续多年。当时调集了大量北方的藩镇士兵南下,因为战争旷日持久。部分士兵因为长期戍边无法北返,最终变成大规模兵变,还裹挟了大量流民。
征南诏的兵变被平息后,很多老兵并没有被处理。他们带着仇恨回到乡里,10年后这些老兵将爆发惊天之变。

《新唐书》“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从840年到870年这30年时间,唐朝外部局势突然大幅度好转,昔日劲敌一个个垮塌。边境上比较烦人的就是南面的南诏王国了。可这个时候唐朝国家能力已经不足以吃到这笔红利了。武宗、宣宗并非庸碌无为之人,但是他们的才智能力不足以给大唐续命。宣宗之后懿宗、僖宗政治能力更加孱弱。行驶了200多年的大船谁也无力调转方向。

执政时间不长,但是所作所为甚多的唐武宗是晚唐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是唐懿宗的堂兄
晚唐的诗人罗隐有一句名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运势已经不在,没人能救大唐,就像源公子救不了子柔姑娘一样。

安史之乱之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博镇,一直桀骜不驯不服中央管理
“藩镇之强,始于河北,而魏博为尤,魏博者,天下强悍之区也。”
到了870年中,大唐的老牌不安定分子,魏博地区又发生了牙兵杀死主帅的事件。“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何全皞”。对于这些跋扈不易的牙兵,自安史之乱后,唐庭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宣宗之后更是直接躺平了,藩镇发生的事只要不是太过分,朝廷事后盖章确认就行。

唐代前期曾经横扫四夷的陌刀兵
这年8月,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病卒,懿宗痛惜不已。同昌公主这年才21岁,史料说是公主做梦,梦醒后染疾,可能也与这年关中、洛阳的疫情有关。公主离世后唐懿宗大怒,下旨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
如果真的是疫病导致公主去世,这场没被官方记载的瘟疫确实波及很广,即使王公贵族也不能幸免。

贵为公主也难以在疫病中幸免
咸通11年,虽然没有任何叫得上的历史大事发生。但是我们细看历史就发现:流行的疫病、藩镇之乱、边疆危机,流民的骚乱,所有王朝灭亡的种子都已经埋下。

高宗时期唐朝版图

唐懿宗时期版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曾经开疆万里,气势蓬勃的大唐已经走入了倒计时。皇帝、官僚、门阀、镇将、牙兵、农民、边军都在躺平、挣扎或绝望中等待这个王朝的最后时刻。
这是晚唐最后没有大乱的10年,公子还能讴歌爱情,农民、士兵还有喘息之时。但是10年后天下大乱,农民军席卷全国,藩镇将领的枷锁被打开。唐僖宗放弃长安西逃四川,留在两京的门阀士族们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位为爱人留下墓志的源匡秀不知道能不能留下自己的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