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某投行上海地区一名员工离世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网传“某投行一位94年女员工因为降薪后还不起房贷而跳楼”,降薪”“房贷”“跳楼”几大敏感词一出,瞬间引爆了舆论。
对此,该公司方面对媒体表示,网传的裁员及跳楼均为不实消息。据介绍,该名员工为在职员工,隶属于该公司上海FICC部门。
据财联社报道,该公司对此回应称:“近日,我司上海地区一名员工不幸离世,我司对此突发事件感到非常悲痛,并向员工的家人朋友表达了深切的哀悼。我司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和员工家属共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对于网传我司员工跳楼谣言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隐私,不信谣、不传谣。”
据了解,FICC是固定收益部门。固定收益部主要工作是开展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及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即研究)、销售与交易等服务。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登记信息显示,网传上述事件当事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于2021年3月17日完成执业登记。
母基金研究中心独家获悉,该员工曾有VC/PE行业工作经历:2017年曾在水木资本工作,水木资本是一家清华校友系早期基金。
据了解,该员工高中就读于天津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本科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后续保送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竺可桢学院,以浙大老校长之名命名,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
同是7月3日,关于中国银河证券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因被公司“双开”(即开除党籍和公职)后不满处分结果而跳楼的传闻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此事,银河证券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具体情况,并强调一切需以公司统一发布的消息为准。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这名投行员工不幸离世的事件引起这么大关注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经历引起了我们金融打工人的共情。绝大部分金融从业者,都不是什么外界贴标签的所谓金融精英,也没有什么资源和背景的加持,只是勤勤恳恳的金融民工罢了。从她的履历可以看出来,她在每个阶段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非常优秀,所以才更令人惋惜。同为金融从业者,我也是一路‘卷’上来的,曾经金融专业一度是最炙手可热的,高考分数线极高,聚集了众多‘小镇做题家’,大家工作之后加班、熬夜更是常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红利期过了,我们都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心态。”某上海地区VC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在“金融限薪令”及“破除金融精英论”等大背景下,近年来金融业降薪传闻满天飞,今年更是层出不穷。
从前段时间上市券商陆续公布的年报来看,降薪已成行业事实,众多头部券商带头降薪。2023年年报显示,51家上市券商中已有27家人均薪酬下降,更是有5家券商2023年员工人均薪酬同比降幅超10%。而在这51家上市券商中,已无券商2023年人均薪酬过百万元,“人均百万”时代成为了“过去式”。
近期金融业也传出“退薪”消息。有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自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于上周启动,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证券业也有类似情况,如今年1月13日,东兴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关于审议公司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的议案》。
当金融行业步入寒冬,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过去一段时间都在普遍遭遇降薪和裁员。在这场“裁员降薪”潮中,VC/PE从业者亦深受影响。
北京基金业协会近期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降薪趋势延续,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相比2022 年行业薪酬下降只是部分机构年终奖发放未达预期,2023年股权投资行业基础薪酬也有所松动,降薪成为机构的“共识”。总体看一线投资机构的基础薪资依然维持不变,但是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其也无法避免2023年投资节奏和出手频率的下降,一线投资机构不同行业组的年终奖下降可达10%-50%。
国央企背景的投资机构降薪程度,视政策监管要求而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是国资背景机构薪酬体系中薪酬递延的机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化机构则会用整体部门裁撤、降薪、降低员工福利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幅度最高可达40%。
“这个数据毫不夸张,据我所知的不少家投资机构的年薪确实是‘腰斩’。很多投资人朋友在交流中也都说起所在机构已经裁员或计划裁员。过去几年VC/PE的步子太快了,急速扩张后,在当前暂缓出手投资的现状下,人员优化、成本优化自然成了必要的事情。”某北京地区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母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到,某头部机构不仅裁员、降薪,还降职。根据最新的绩效评级制度,部分高层将在其职称范围内小幅降职,例如从董事总经理降为执行董事。
当前,VC/PE行业已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对GP来说,用“募投管退都难”来形容毫不夸张。作为投资机构中的从业者,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机构募不到钱,也拿不到退出回报,自然会“裁员降薪”。在这种情况下,身在其中的投资人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有人离开,有人坚守,还有人顺势改变。
首先,一部分投资人选择去国资投资机构,并降低薪资预期。“我是主动选择去国资平台的,薪资确实比市场化机构低很多。但国资的优势在于,机构实力雄厚,募资压力小,资金充沛,起码能真的有机会出手做投资了。”某PE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此外,有不少投资人都主动转岗去做投后了——“这两年我们在投资方面非常闲,与其出不了手干看着,不如去做点实在的,积累积累投后和退出方面的经验。投资机构本身这两年也都重视起来投后了,周围很多一级投资人朋友现在也都专注做投后了。”上海某早期基金投资人表示。
“除了死生之外无大事。经济周期调整和行业形势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是无法预期的。很多金融从业者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面对行业的变化、舆论的裹挟,心态上可能很难接受,自我价值认同受到挑战。但是人生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活着才有希望,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勉,爱自己、善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某北京地区券商人士对母基金研究中心有感而发。
在疑似该不幸离世的投行员工本人的个人账号上看到,其最新一篇文章更新于2016年5月。
在这篇文章中,她写道“生活就是如此,不必害怕说再见。倘若有缘,即会再见。经过这一趟旅程,我看过山,看过水,看过日落月升,在夏威夷听当地人讲重拾古老语言,在加纳搬过砖建学校,在南非听非营利组织的人讲重建被性侵少女的心理健康,在船上听微软高管自黑Win 8系统,听图图主教讲抗争种族隔离……才发现这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因此而无限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有那么多感触,所以活透了,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