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思考,快与慢》,书中对认知偏差产生的部分,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例,将我们日常思维中易陷入的认知偏差清晰地呈现出来。
1、可得性启发法使我们常依据记忆提取的难易程度判断事件概率。媒体对飞机失事的报道铺天盖地,这让飞机失事的画面在我们脑海中印象深刻,所以我们下意识觉得飞机比汽车危险。但事实上,汽车事故发生率远高于飞机,我们仅依据易提取的信息,忽略了真实数据。
2、运用代表性启发法时,我们习惯依据事物与典型模式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类别可能性。比如看到在图书馆里安静阅读、穿着讲究的人,就轻易认定是学者,而全然不顾其可能从事其他职业,这种仅依据表面相似性、不考虑基础概率的判断方式,出错率很高。
3、锚定效应在决策中影响显著,最初接触的 “锚定信息” 至关重要。就像购物时,商品原价成为我们判断价格的关键参考。即便打折后的价格可能仍超出实际价值,我们却因过度依赖原价,且调整判断时不够充分,最终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
4、框架效应揭示了信息呈现方式对决策的影响。同样是医疗手术信息,“成功率 90%” 和 “失败率 10%” 这两种表述,会让人们对手术风险的感知产生巨大差异。
5、确认偏差指我们倾向于关注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而对相悖信息视而不见。比如投资者坚信某投资策略,就只关注成功案例,对失败案例充耳不闻,不断加深自己的错误认知。
了解这些认知偏差的成因后,我深刻认识到思维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生活和决策中,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才能减少错误判断,做出更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