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260年,赵国的都城邯郸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众多家庭披麻戴孝,哀伤哭泣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只因前不久,长平前线的四十五万赵国大军,竟被秦军尽数歼灭。此消息传至邯郸后,整个赵国都陷入了极度的震惊之中。在战国时期的各国间,这般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尚属有史以来的头一遭。
这场极其残酷的血腥屠戮,在赵军被消灭后总算落下了帷幕。此役使得赵国人口锐减了 15%,成为战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自那以后,东方六国再也难以阻挡秦国持续向东拓展的势头。秦国实现天下统一,无非是时间上的早晚罢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长平之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不但是中国历史上首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帝国——秦朝即将崛起。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像这样动员人数超百万,伤亡人数超四十五万的大规模战役,那可是前所未有的。
【一、上党危机,赵秦再次对峙】
在秦昭襄王当政之时,丞相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正逐步展开,处于秦赵之间的韩国,其境况愈发艰难。秦国将目标瞄准了韩国边境防御薄弱的太行道一带,打算在此大规模发动进攻。
在公元前264年,秦王嬴稷派遣大将白起带领军队攻打韩国,成功占领了汾、陉两座城池。白起此举意在切断太行道,以此让韩国的上党地区和韩都彻底断开联系。
这会儿的韩国压根儿就没法跟秦国抗衡了,在秦军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韩国只好通过割让土地来求得和平。但是,秦国在占领南阳之后,又展开了新的一轮攻击。不但把汾、陉两座城给夺了下来,而且还往东占领了野王城,将太行道彻底给截断了。
上党已然被秦国视为势在必得之物。紧挨着上党的赵国,察觉到形势不对,随即着手和上党取得联系,打算一起对抗秦国的进攻。
赵王丹心里明镜似的,秦国的实力愈发强大,赵秦两国之间大规模的冲突那是在所难免了。可这会儿要是接纳上党来投靠,那就等于是明目张胆地跟秦国干起来了;要是不接纳呢,韩国一完蛋,赵国就得南北两边受敌,就算经过武灵王对军队的整顿改革,赵军想要挡住秦军的进攻,那也难呐!
经过群臣一番讨论,赵王丹最后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提议,同意上党前来投靠。如此一来,上党便可成为秦赵边境的一个缓冲区域,能让赵国的防线往后推移,从而为赵国争取到更多的战略深度。
与此同时,赵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大规模的军事筹备正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开展。这样一来,两军之间的一场对决已然难以避免。
【二、廉颇铜墙铁壁,秦军进退两难】
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上党,这可把秦国上下给激怒了,秦王嬴稷更是火冒三丈,多年来往东推进的规划,被赵国一下子就给搅和了。在公元前260年,嬴稷索性让大将王龁率军去把上党夺回来,还顺顺当当地占了好多座城。这下子,上党的难民都一股脑地往赵国那边跑。
赵王丹赶忙派遣老将廉颇前去抵御,秦赵两国军队很快就正面交战了。即便廉颇负责坚守,可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赵军的防线还是不停地往后撤。最后,廉颇在丹河东岸构筑起防御设施,凭借着河水来进行防御。
甭管秦军咋挑衅,廉颇那是坚决死守城防,就是不出去应战。秦军虽说武器装备挺牛,可碰上廉颇这坚如磐石的防守,那也是没招儿。再加上廉颇威名远扬,秦军更是不敢随便乱动。这两军就这么僵持住了,一时间谁也没讨着好,只好撤回去了。
这场战争对秦赵这两个强国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双方都毫无退路,倾尽全国之力来支撑前线作战。赵王丹想方设法四处求助,然而曾经的盟友韩、魏,如今已不敢与秦国对抗。燕国内部混乱不堪,楚国则因赵国此前的坐视不管而不愿给予支援,齐国选择保持中立态度。如此一来,赵国只得独自面对秦国的进攻。
秦昭襄王下令在全国征召男丁入伍,众多兵力涌向长平前线。赵国这边呢,也把自武灵王以来积攒的国力都调动起来,准备应战。就这样,两军相互对峙,整整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赵国的后勤补给愈发紧张,好多田地都被荒废了。不过,在廉颇的指挥下,前线依旧坚如磐石。廉颇心里很清楚,秦军是从远处赶来的,他们的后勤压力要大得多。只要把这场战争拖成持久战,秦军肯定会先支撑不住而后退,到那时,赵军就能抓住机会进行反攻了。
然而赵王丹以及诸位大臣又怎会想到这个呢?
【三、赵括接任,中计陷阱自投罗网】
面对民间的诸多抱怨以及群臣施加的压力,赵王丹做出了撤换廉颇的决定,让赵括来接替他。要是在十多年前,赵国并不缺少能够和秦国相抗衡的人才。然而当下,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又和廉颇看法相同,李牧则在北方坚守防御匈奴,这样一来,就只能启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了。
赵母知晓此事后,赶忙上书进谏,言赵奢在世时就曾指责过赵括,认为他并非统领大军的合适人选。然而,赵括能言善辩,说得头头是道,朝中群臣都没法去质疑他的权威。没办法,廉颇只好把兵权交了出来。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换了将领,让白起接替王龁来当主帅。赵括呢,中了秦军设下的计谋,冒冒失失地就把廉颇的部署给改了。白起假装往后撤退,把赵军往深处引。等赵括察觉到自己中计的时候,已经被秦军给团团围住,陷入了绝境。
当消息传到邯郸时,赵王丹赶忙不停地调兵去增援,然而秦国可是早早就做好了准备。秦王嬴稷更是亲自督战,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征调入伍,下定决心要和赵国一决高下。
【四、赵军困守待援 秦兵四面合围步步紧逼】
在长平前线,赵军一轮又一轮地尝试突围,却都被秦军给打了回去。包围圈不断缩小,粮草严重匮乏,士兵们先是把马杀了用来填饱肚子,到最后,竟然只能将伤员杀掉当作食物。
好几十万的赵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硬撑了五十天,最后在赵括的带领下,展开了最后一轮的突围行动。可赵括这人就只会嘴上说说兵法,结果他和十万兵士一块儿被秦军给杀了,死在了秦军的刀下。
主帅战死,赵军选择了投降。秦军虽以十几万人的伤亡换得了这场胜利,然而怎样处置好几十万的降兵,却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要是把他们放归赵国,那他们肯定会再次兴兵来犯。在嬴稷的暗中许可下,白起把降卒分成几批给坑杀了,仅仅让二百多人活着回到了赵国。
【五、突围失败惨败,秦军将俘虏尽数坑杀】
当长平惨败的讯息传至邯郸,赵国的家家户户皆陷入悲痛哀号之中,赵王丹只得亲自前往秦国请求讲和。然而,前线的白起依旧不断发起进攻。一直到秦军同样伤亡众多,后勤补给也难以为继时,嬴稷这才勒住缰绳停止进攻,以防前功尽弃。
中国历史上首场大规模的冷兵器之战就此收官。这场战役径直扭转了战国的局势,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在不远的日后,秦国会成为这片大地的掌控者;而在秦国之后,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度将会兴起,铸就众多人类历史的璀璨篇章。
【结语】
在长平一役中,赵国遭受重创,其人口损失达百分之十五,致使国力大幅削弱。赵括的过错让赵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说秦军获得了胜利,但同样伤亡不小。鉴于韩、魏等国或许会趁机搞偷袭,嬴稷只得停止继续进攻,转而进入巩固自身的阶段。
这场残酷的杀戮昭示着秦朝统一天下的希望之光。中国的历史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悠悠的历史岁月里,诸多新的王朝此起彼伏,然而多民族大一统的这一主题始终未变。长平之战,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对决,更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典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