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糜之味;乐如春风细雨,陶情化人无形。
“育红笛”诞生于2018年,是一件以郑州二七塔为灵感创造的双管吹奏乐器。它通体红色、形如二七塔,上方五角星用来吹奏,两排塔身用来变奏和声,是国内“第一件红色乐器”。其操作简单、便于携带,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传承红色文化。
近日,记者深入郑州市二七区,专访了“育红笛”的发明者毕雅思,深入了解这一蕴含红色基因的乐器背后的故事。
既能解决音准问题,又简易、便携,利于推广中国优秀文化的乐器
毕雅思是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成长于一个充满革命传统的家庭,爷爷的革命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红色种子。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他,不仅拥有深厚的音乐造诣,还怀揣着对传承文化的热忱。出国交流期间,他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发现很多乐器都有发音不准、或难以奏准的问题,于是他突发奇想:发明一件既能解决音准问题,又简易、便携,利于推广中国优秀文化的乐器。
谈及“育红笛”的诞生,毕雅思眼中精光闪烁。2018年,在郑州二七纪念塔前的“蓦然回首”——二七塔独特的身姿电光石火般激发了他的灵感。“看到二七塔的瞬间,我就想象着用它做乐器的外形,五角星作笛口,连接双塔身,以塔身为双管,用来弹奏,让历史与音乐共鸣。”他说道。
从一个念头到制作完成,毕雅思四处拜访乐师名匠,不断实践、调整,终得佳品。
郑州纪念塔、“育红笛”
上手即奏、一吹即响、一响即准,无论是声随心动,还是演奏乐曲,都能胜任
“育红笛”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外形上,它上有一五角星作为笛口,通体红色,宛如缩小版的二七塔。“从技术层面讲,我们巧妙融合了‘笙’与‘笛’的特点,在音孔植入多个簧片,精准定音,单孔单簧发声,互不干扰,一个吹气孔便能演绎双管和声,旋律、和声随心切换。”
这一创新设计,让“育红笛”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无需专业知识、气息练习等事前准备工作,“育红笛”可谓上手即奏、一吹即响、一响即准,无论是声随心动,还是演奏乐曲,它都能胜任。
这意味着“育红笛”极大地降低了音乐爱好者的入门门槛,以及吹奏乐器在“吹准音”方面的难度,可谓老少皆宜,中外咸适。从体量上看,“育红笛”只有成年人手掌大小,一个苹果这么重,方便携带,可以随性而发,奏起心弦。
采访过程中,毕雅思即兴吹奏起来,只听笛声先是零落婉转,似是夜雨初落林叶之上;随后几声悠扬曲调似如溪流缓缓而来,引人神往,似见粼粼波光;毕雅思时而双目紧闭、若有所思,时而蹙眉摆首、乐在其中……忽而又几下变奏的重音和声,短促有力,如同水花溅泵,听者胸中顿感激越之情,仿佛身边有巨流急泻而下;最后乐声渐缓渐轻,如水流平地,东西南北流,难觅踪迹,唯见毕雅思淡然一笑,平静地注视着窗外的夕阳……
“育红笛”发明人毕雅思
继续发扬“育红笛”所寄托的爱我中华、不忘初心、奋发有为、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一“红色乐器”肩负的使命更为特殊——传承红色基因。毕雅思强调:“每次看到‘育红笛’,就像看到红色精神的火炬。演奏经典红歌,能让大家在音乐中重温历史,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展望未来,毕雅思眼中闪烁着憧憬之光。“接下来,我希望‘育红笛’加快走进校园的步伐,成为孩子们音乐启蒙的良伴。同时,我会依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在形式上做得更丰富一些,让不同年龄、背景的人都能奏响这来自中国的旋律,继续发扬‘育红笛’所寄托的爱我中华、不忘初心、奋发有为、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前不久在腊八节的社区活动中,毕雅思带着“育红笛”与居民热情互动,教大家吹奏技巧,现场气氛热烈。社区网红周慧玲老师对“育红笛”赞不绝口:“这笛子太有意义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传承红色文化,得让更多孩子接触!”
如今,毕雅思已为“育红笛”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这一凝聚心血与智慧的乐器,将走向更广阔天地,用悠扬笛声续写红色传承新篇章。(记者 刘鸿桥)(来源: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