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周末,国有四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罕见同时宣布募资,总金额超过5000亿元。
一、银行“补血”
银行向市场募资,说白了就是补充资本金,本质上是在为扩大放贷能力做准备。
我们都知道,银行的本钱叫“资本金”,放贷能力的大小,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指标。而这次,四大行总计5000亿的增资规模,可谓前所未有,目的只有一个:让银行有足够的“子弹”,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弹药。
目前六家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其实都高于监管红线,换句话说,不是非募资不可,而是要“超前部署”。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现在正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动能”的关键阶段,需要金融系统全力配合。
相比过去依靠货币政策“宽松”来刺激经济,如今的策略更强调精准发力、定向支持,而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恰恰是其中的基础设施。
二、其实“缺钱”是真的
很多人以为银行是最不差钱的,但真相恰恰相反。
银行的盈利模式,其实就是“以钱生钱”。比如你给银行存了100块,它可以放大成500块甚至1000块出去贷款,这就是杠杆的魔法。但问题是——杠杆越高,风险越大。
过去几年,监管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已经帮银行“扩容”了一波,让杠杆从5倍提升到了15倍。但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金补充,银行再想扩大资产规模(比如多放贷款)就会面临监管掣肘。
而5000亿的新资本金,就是为了让银行在杠杆之下依然能保持“安全垫”,以更稳健的姿态支持企业融资、基建项目、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三、这次大股东竟然不是抄底,而是“高价抢筹”
这次银行的大股东们,竟然不是打折认购,而是溢价买入!
什么意思?
建设银行当前股价8.52元,大股东认购价高达9.27元;
中国银行股价5.50元,认购价6.05元;
邮储银行5.20元,认购价6.32元。
在以往,定增通常是打折“抄底”操作,而这次却是“加价认购”,相当于大股东自己给自己交了“溢价”。
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信心。强烈的信心。国家队正在用真金白银表达对银行股、对中国经济的看好。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溢价参与,背后传递的是明确政策态度:银行必须稳,而稳银行,就能稳住整个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四、银行股的“低估值+高分红”时代,或将重估
目前来看,银行股的分红收益率已经远远超过普通定期存款,甚至高于大部分理财产品,比如:稳定分红;低估值;大股东高价增持。
放在全球市场来看,这样的资产组合本就极具吸引力。如果再叠加政策护航和战略支持,银行板块的估值体系很可能迎来一轮重构。
这也是为何市场对这次募资计划的反应不再是“稀释恐慌”,反而更多是“信心提振”。在当前资本市场仍处于底部震荡阶段的背景下,国家队“以行动稳预期”的效果,正在慢慢释放出来。
五、5000亿可能仅仅是序幕
从近期政策动向来看,央行持续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结构性货币工具使用频率增加,财政端也通过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发展,财政+货币+银行体系的政策组合拳已全面启动。
这场“银行补血”行动,也许只是开篇,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更多政策资金向新兴产业倾斜;
更精准的结构性融资工具推出;
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形成更紧密联动。
写在最后
这次四大行5000亿募资,表面看是银行融资,实则是国家金融系统的一次战略性“输血”操作。它既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对资本市场的提振。
从国家队“溢价入场”可以看出,对中国经济韧性、对银行体系稳健、对A股中长期趋势的信心是明确而坚定的。
如果你还在观望,不妨换个角度:
当“市场的最强参与者”都愿意高价买入时,或许我们也该重新审视那些被低估的价值。